- 大手印弘法中心
苗栗縣南庄鄉田美村1鄰11-1號 - 大圓覺弘法中心
Tel: 03-5420951
新竹市自由路111號3F - 新竹市大圓覺功德會
Tel:03-5420951
新竹市自由路111號3F - 大圓覺文殊苑
新竹縣竹北市興隆路一段21號15F
觀世音菩薩(上)
觀世音菩薩
菩薩因何名觀世音
上
梵名:阿縛盧枳低溫伐羅
漢譯:觀自在
觀世音,梵名「阿縛盧枳低溫伐羅,」漢譯觀自在。因菩薩有觀有不住有,觀空不住空,聞名不著於名,見相不惑於相,心不能動,境不能隨,動靜不亂其真,自在無礙之智慧。觀,能觀之智。能所圓融,有無兼暢,照窮正性,察其本末;世音,所觀之境。萬象流動,隔別不同,類音殊唱,俱蒙離苦,故名觀世音。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稱觀自在菩薩。
菩薩因何名觀世音?
根據眾經,現取三說:
1.《悲華經》:寶藏如來尋為授記,「善男子! 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,發大悲心。欲斷眾生諸煩惱故,欲令眾生住安樂故,善男子!我當字汝為觀世音。」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,普令眾生離苦得樂,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。
2.《楞嚴經》:「恆沙劫前,有佛住世,名觀世音。由我所得,圓通根本,發妙耳門,然後身心,微妙含容,周遍法界。」當時觀世音如來,在大會中,為我授記觀音號。由我觀聽十方,圓明無礙,如聲逾垣,如月印水,有感必應。故觀世音之名,遍聞十方世界。此約菩薩因地修行法門而言。一切眾生,向外分別聲聞,生毀譽心,起貪瞋癡,造淫殺業,受三途苦。菩薩耳根不向外聞,僅聞耳根能聞的自性,功夫成熟,六根應時清淨,寂滅現前,證圓明三昧,上同諸佛,下化眾生.隨緣施設,無不自在。
3.《法華經》:「佛告無盡意菩薩,善男子: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此約菩薩利生法門而言,即通常說的尋聲救苦。
觀世音菩薩的相好
根據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記載,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如下:
身長: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。
頭頂:有肉髻。
冠:以毗楞伽摩尼寶為天冠。天冠中立有化佛,高二十五由旬。
面:如閻浮檀金色。
眉間毫相:各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,有無量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,變現自在,滿十方界。
項:項有圓光,四周各百千由旬,圓光中有五百化佛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薩,無量諸天,以為侍者。
臂:如紅蓮花色,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。其瓔珞中,普現一切諸莊嚴事。
手掌:作五百億雜蓮花色。
手指:手一指端,各有八萬四千畫,猶如印文。一一面中,有八萬四千色;一一色中,有八萬四千光。其光柔軟,普照一切。以此寶手,接引眾生。
舉足:舉足時,足下有千輻輪相,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。
下足:下足時,有金剛摩尼華,播散一切,莫不彌滿。
又根據《楞嚴經》記載,觀世音菩薩獲得耳根圓通,能使見聞知覺渾然圓融,交徹互用,為一為多,隨意自在,能現無數妙容,能說無邊神咒。
首:或現一首、三首、五首,乃至一百八首、千首、萬首、八萬四千爍迦囉首。
臂:二臂、四臂、六臂、八臂、千二臂,乃至一百八臂、千臂、萬臂、八萬四千因陀羅臂。
目:二目、三目、四目、九目,如是乃至一百八目、千目、萬目,八萬四千清淨寶目。或慈、或威、或定、或慧,救護眾生,得大自在。
印度補恆洛迦山
據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的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:觀世音菩薩已於過去無量劫中,已作佛竟,號正法明如來。大悲願力,為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眾生故,現作菩薩。說明觀音菩薩雖久遠劫來己成佛道,復不離寂光,垂形九界,隨類現形,尋聲救苦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。佛在世時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常隨菩薩之一。他的道場,現在可以考察的,在印度有一處,在中國有二處。
據《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第二十七參訪觀自在菩薩章》說:
鞞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:善男子!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,彼有菩薩名觀自在,汝詣彼問:菩薩雲何學菩薩行,修菩薩道?即說頌曰:「海上有山多聖賢,眾寶所成極清淨。華果樹林皆遍滿,泉流池沼悉具足。勇猛丈夫觀自在,為利眾生住此山。汝應往問諸功德,彼當示汝大方便。」
爾時善財童子,漸次南行,至於彼山,處處求覓此大菩薩。見其西面巖谷之中,泉流瑩映,樹林芬郁,香草柔軟,右旋布地,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,結跏趺坐,無量菩薩,皆坐寶石,恭敬圍繞,而為宣說大慈悲法,令其攝受一切眾生。
此說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名補怛洛迦,住於南印海上,是一個島嶼。這裡自然環境優美,有各種華果樹林,有柔軟的香草,飛泉與鏡湖,交相映徹,真是一個海上仙島。無量菩薩圍繞,觀世音菩薩於金剛寶石上,結跏趺坐,對其宣說大慈悲法。說明慈悲是觀音法門的根本。《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對觀音道場也,作了敘述:
一時佛在普陀洛迦山,觀世音宮殿,寶莊嚴道場中,與無央數菩薩,無量大聲聞,無量天龍八部神等,皆來集會。時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,照耀十方剎土,皆作金色,日月之光,皆悉不現。
總持王菩薩見此,歎未曾有。問佛:如此神通之相,是誰所放?
佛言:今此會中,有菩薩名觀世音,從無量劫來,成就大慈大悲,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,為欲安樂諸眾生故,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。
此說普陀洛迦山上,有觀世音宮殿。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聚會說法。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,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,密放神通光明。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,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。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十寫道: 秣剌耶山東有布怛洛迦山,山徑危險,巖谷奇傾。山頂有池,其水澄淨,流出大河,周流繞山二十匝,入南海。池側有石天宮,觀自在菩薩往來其間。有願見菩薩者,不顧身命,涉水登山,忘其艱險,能達之者,蓋亦寡矣。而山下居人,祈心請見,或作自在天形,或為塗炭外道,慰喻其人,果遂其願。
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,陡峭挺拔,一般凡夫難以攀登,唯觀自在菩薩往來於此。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,或塗炭外道,慰喻世人使其所求,得到滿足。說明應以何身得度者,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
布怛洛迦,梵文Pota1aka,音譯為補怛洛迦、普陀洛迦、布達拉等。意譯為光明山、海島山、小花樹山等。慧苑著《新翻華嚴經音義》卷下「此翻為小花樹山,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,其花甚香,香氣遠及也。」此山被定為現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,秣剌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山,位於提納弗利縣境內,北緯8度43分,東經77度22分的地方。我國藏族僧人多羅那他(1575-I643〉名著《印度佛教史》記載:優婆塞寂光、月宮,曾到此山巡禮。我國浙江省的普陀山,西藏拉薩的布達拉,均由此得名。
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為無數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說法外,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。如《十一面神咒心經》說:佛在室囉伐竹林道場,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胝那庚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。《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》說:佛在毗捨離,庵摩羅樹園,大林精舍,與千二百五十比丘、菩薩二萬人俱。時毗捨離國人民遇大惡病。阿彌陀佛與觀音、勢至,以大悲心,憐憫一切,救濟苦厄,俱到此國,住城門間,放大光明,照毗捨離,皆作金色。毗捨離人,即具楊枝淨水,授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大悲熏心,說《破惡業障消伏毒害咒》。《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授記經》說,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,與大比丘二萬、菩薩二千人俱。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、大勢至與眷屬,如力士屈伸臂頃,至此世界。以大神通力,令此世界,地平如水,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。以大功德,莊嚴成就,端嚴殊持,無可為喻,光明遍照娑婆世界。上述各經都說明觀世音菩薩,常隨釋迦牟尼佛說法度生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觀世音菩薩雖然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侍輔,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一心稱名,他是尋聲救苦,無處不現身的。
我國浙江普陀山
後梁貞明二年,日僧慧鍔到五台山參拜文殊道場,看見一尊觀世音大士聖像,清淨莊嚴,想請回日本供養,又怕該寺當家不肯,於是就偷偷地將這尊聖像請走了。慧鍔得到這尊聖像之後,立即買舟東渡,準備回國。當這條船駛進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的地方,忽然海洋中湧現無數鐵蓮花〈今稱蓮花洋),擋住航道。如此三日三夜,船無法開出,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轉。慧鍔見此奇異,當即跪在聖像前面求懺侮說:大士,弟子因菩薩聖像莊嚴,我國佛法未遍,聖像少見,所以想請聖像回國供養。如果因我是不與而取的,或我國眾生無緣供養,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,供養聖像。慧鍔懺悔完畢,船飛速的駛到潮音洞邊,安然停下。
慧鍔登山後,在潮音洞附近,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,見捨主張翁說明來意。張翁歡喜異常地說:菩薩願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,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。就請師父和菩薩一併住在這裡。我把房子讓出來築庵供奉菩薩,將全山民眾招集起來參拜菩薩。慧鍔因此也就不回日本,在山築庵安住。民眾稱此庵為「不肯去觀音院」,慧鍔遂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。從此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,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,便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菩薩了。
我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
藏王松贊干布,想在布達拉(即普陀洛迦)山頂,建一王宮,住在那裡,使四方所有的國王不由自主地傾向自己,八種自在功德能應運而生。於是他親眼看到天空中現起「唵嘛呢叭咪吽」六字真言,放出五色燦爛的彩虹,輝映到山石上,自然現出觀世音菩薩,救度母,馬頭金剛等聖像。又從觀世音菩薩像上放出光明,照射到六字真言上。這些光明往來交織,成為希有奇觀。松贊干布即從尼泊爾請來匠人,依照自然出現佛像的風姿,雕刻出身所依一一佛菩薩像,語所依-一六字真言。松贊干布在布達拉山建造出帝釋王宮般的華麗高貴的宮殿,將妃眷安置到這裡。又將神變大將軍安紮在宮裡,西藏各地部落主,聞知松贊王能遣發神變大軍,都懾於他的雄戚,心悅誠服的表示歸順。這些傳說,表示西藏地區對觀音菩薩的廣泛信仰。
上述三說,說明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沒有一定,哪裡有虔誠的觀世音菩薩信仰,哪裡就有觀世音菩薩大悲救世的精神,那裡就是普陀洛迦,那裡就有觀世音菩薩。所謂「清淨為心皆普陀,慈悲濟物即觀音。」
大悲行解脫法門
《華嚴經》說: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,請問應雲何學菩薩行?觀世音菩薩對他說: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。但在這無量無邊的法門中,我是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的。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德,被稱為大悲觀世音。大悲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。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、三念住合稱為佛所特有的十八不共法。凡夫和聲聞聖者,只能說悲,不能說是大悲。佛的大悲是怎樣的呢?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》卷二說「世尊於一切時,觀察眾生,無不聞見,無不知者,恆起大悲,饒益一切。晝夜六時,常以佛眼觀諸世間,於善根處,誰增誰減,誰遭苦厄,誰向惡趣,誰能受化?作何方便,拔濟令出?」以大悲心觀世間眾生,是佛的不共功德。觀世音菩薩,現身說法,大悲救苦,與佛的功德平等。
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?主要是平等視一切眾生,想其所想,急其所急,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。如何能起平等心?根據佛捻緣起的教義,人與人,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,是互相依賴的。彼有則此有,彼生則此生,彼無則比無,彼滅則比滅。如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,不依賴於農民的耕種,工人的建造,商人的流通,知識分子的教育,軍警的保護,是不能生存的。人與眾生的關係也是如此,動物是人類的朋友,沒有動物世界對人類的貢獻,人類的生存也是困難的。從根本上來說,一切有心識的動物,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眾生,無始以來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係。能常常這樣想,平等心、大悲心,就會自然生起。觀世音菩薩大悲行解脫法門的主要內容,即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記載的三十二應、十四無畏。
從三十二應來看,觀世音菩薩應化的主要對象,是天、人、神三類。三類之中,以人為主。如《法華經》列舉人類有十六應,占三十二應的一半,再將第十六「人」擴展為各式各樣的人,那就是人類的海洋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法華經》說觀世音菩薩現有優婆夷、比丘尼、長者女、居士女、宰官女、婆羅門女、童女等七種女身。充分說明觀世音菩薩深切同情廣大婦女苦難的命運。另外,女人的性格,慈忍柔和,具有無私的母愛,與觀音大慈大悲有少分的相應。實際上觀世音菩薩是大丈夫相,《華嚴經》說:「勇猛丈夫觀世音。」觀音菩薩怎樣獲得三十二應的?
據《楞嚴經》說:由於觀音供養觀音古佛,承蒙觀音古佛教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令我成就三十二應,入諸國土。說明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,是從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。
同體大悲,對眾生悲仰之心,即大士之心,大土悲憫之心,亦即眾生之心。凡聖體同,感應道交。能令眾生,於大士妙應身心,得十四種無畏功德。若眾生在苦難中,一心稱名,交相感應。使在怖畏之中的眾生,蒙救得脫,即獲無畏。由於大士圓通妙力,功能德用,故令眾生,脫苦無畏。《普門品》云:「眾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,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。」眾生苦無邊,觀音的妙智力無邊,對眾生的苦,無所不救。此說十四者,略舉數例而己,非謂大士僅救十四種苦也。
大智行深般若法門
菩薩修證的特點,是悲智雙修。唯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,才能無感不應。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法門,在《心經》裡稱為「深般若」。其內容:
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尼。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 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。 經文三段,一標宗、二釋義、三總結。
標宗: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佛教以五蘊概括物質與精神的現實世界。在眾生的心目中?常執現實世界為真實自性,因而起種種執,生種種煩惱,造種種業,受種種苦,生死流轉,無有解脫。觀自在菩薩,觀五蘊法依因緣而存在,沒有孤立的獨存性,依因緣而起生滅變異,沒有永恆的不變異性。求諸法自性,渺不可得,照見五蘊皆空,破除實有的錯亂妄執。體證絕諸戲論的一切法空性,而得生死解脫.度一切苦厄。
釋義: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是在種種關係和條件下的綜合活動(復合體〉,求其獨存實體(單一體)不可得,故名為空。這個道理,順於勝義,又稱勝義空。一切諸法,雖然無自性,而緣起法相,卻在因緣關係下顯現。這種空有不二的關係,古人概括為「畢竟空而宛然有,宛然有而畢竟空。」例如「陽焰」,水汽在陽光下上升,遠遠望去,形成波動的一池清水。不但口渴的鹿會向前去,人也會誤認為是水。這如幻如化的「陽焰」,說它是真實,卻無一絲兒真實性可得。說它什麼都沒有,卻又可見可聞,分明顯現。世間的一切法,也是如此,說它是因緣所生,空無自性,卻又因果分明,絲毫不爽。這一因緣有不礙自性空,自性空不礙因緣有的道理,闡述了依因緣有顯示自性空,依自性空而成立因緣有。因緣有與自性空,相依相成,相即無礙。觀自在菩薩的空是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遠離空有二邊妄執,顯示空有無礙的中道正觀。由此菩薩才能「世間即涅槃」,「生死即解脫」,「煩惱即菩提」,「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,不著生死,不住涅槃」。顯露菩薩不離世間,不捨眾生的大智大悲精神。
總結,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指在修證上即色觀空,證入諸法空相,空中無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眾生界的五蘊,是生死的現實,唯有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,才是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的關鍵。所以《般若經》說:「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。」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禪宗的祖師也說:「終日看山不見山。」因觀空而契入諸法實相,達到空有無礙,即是觀自在菩薩的深般若法門。
待續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