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滿心要 {7}
圓滿心要
{7}
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諸法本離不可染.諸相本空不可安
諸心本寂非內外.諸性常淨非智愚
所謂「諸法本離不可染」,因為一切法自性本空,所以法法皆無自性故,它的本體也是法之本性。法之本性一樣是不可染,不可染的意思就是不能安立種種名號,因為法有八萬四千門,而且一切的有為法,雖然以世間的種種名號、名相去安立它,而實則一切法的自性本空。以本空故,所以離一切相,離一切名號,離一切標籤,離一切眾生的主張,它離一切法,離一切相,所以不可以眾相客之,不可以眾相標之。也等於說它當體是離一切分別心,或者遍計執心,去把它安立種種,認為法是屬於佛法,或者非佛法,是屬於正法,或者邪法,或者是種種各宗派的法門,其實法法本寂滅,各無行於一切指標,所有的指標都是我們先去把它安立的。究竟法本無生,法本無我,法本寂靜,所以法無所染,以離眾相故,以離一切義旨故,以離一切異趣故,所以知道這個法,就像無我的本體,我們給它任何加鹽加醋,加種種的味道,都失了它法的本味。本味是清淨無染的味,淡然無一切味的本體,假如我們用種種的欲念去把它安立名號,或者把它歸屬某一類,做種種心念的考量,以種種愛憎的心理去把它做種種歸類的話,都是屬於世間法。而實際真正的法因為以般若性空的智慧力量,就可以觀諸法本性與佛的自性是等空無二。等空無二所以於法不可有種種的安立,也不可有種種的破解;等於說法不自立,法也不自破,無有立破之相,就等於沒有染著。無染則不用清除它,不用排遣它,它本性本空,所以用不著排遣,好的也空,壞的法也空,好壞之法一切皆無住,一切皆無著,一切皆無生,所以用不著以染著心去排遣,以染著心起安立法,然後做種種對治。其實一切法本寂滅相,本絕待相,不屬這,也不屬那,不能憑著自己的臆度,把它區分為這是屬於某某,這是屬於某某,這裡是指著一切法的本體講,一切法的無自性講,一切法的本解脫相。
「諸相本空不可安」,法與相本來沒有什麼差別,只是法賅羅一切世、出世間的無量諸法,而相也是賅至所有緣生的一切世間法,或者出世間的勝解法。一切法相,所有的緣生自性都是空,所以不可以在實際的本相,也就是實相的本體上面去安立種種的名號,這其實跟前面都是相互作為註腳,一法通則一切通,法通,相也通,法相通,那麼心性也通,前面法相,後面兩句是心與性。我們知道諸法無自性,所以所見的一切相,所見的一切法,都不於外境生心動念、於六塵生心動念,乃至自己的四大身、五蘊身,都不生心動念。
另外二句表心與性,也是三境不可得,佛性本清淨,佛性本無染,所以我們說「諸心本寂非內外」。真正的佛心,真正的微妙勝義菩提心本寂滅,所以不在過去,不在現在,不在未來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邊,非事所攝,非緣慮所攝,非思量所攝,非語言所攝,非思考所攝,也非不思考所攝,非屬念相所攝,也非非念相所攝,總離一切相的絕待境界,所以諸心皆寂滅相。以寂滅相,所以不屬內不屬外,假如說向內求,也求不到,向四大求求不到,五蘊求求不到,色受想行識也不是,那麼內攝身與外的六塵也是一樣,都了無自性。佛性假如屬於六塵境界,就變成外面的一切影像所有六塵境界,假如說它是心的話,那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。假如心是藏於身內的話,身假如死了,那佛性豈不是也隨著它滅?所以佛性不屬於內,不著於內,也不著於外,而其實佛性不離內,也不離外,為什麼?因為佛性、佛心是周遍法界,無所不在。但是你假如著意去尋求,起心動念去尋求,這佛性就怎麼找也找不到。就像一棵果樹,假如說看到它會生蘋果,你在還沒生蘋果之前就把它劈開,一一把它劈開找蘋果的源頭是在哪裡?會生蘋果的因緣在哪裡?你怎麼找也找不到!但是實際因緣一和合,它就生出蘋果來,佛性也是一樣。你沒有修持的時候,你怎麼找都找不著,窮找找不著,為什麼?墮入思量境,墮入能思、所思,有能度、所度,度就是揣想、揣度,就是想像,是什麼樣子?是什麼樣子?這都是落入有為法,一落入有為法你就窮竭找不到這個心──佛心。好像我們明明知道虛空到處都是,但是你從裡面找虛空也找不到,從外面找虛空也找不到,為什麼?虛空無物,虛空無我,虛空無相,所以你要把虛空拿來給人家看,是個什麼樣子,你就無法表達。一樣的意思,佛性不是沒有,不是斷滅,是遍滿內外一切處,遍滿十方三際,充塞法界,所謂「正氣塞蒼冥」,在法界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心所在。所以心為體的話,就是心中顯現法性身,心為相的話,就是心起無量妙用,而心的本體是無性之性,無我之體,非生之體,所以其性如虛空。佛性也是一樣,如空不可得,佛性無我不可得,佛性無染不可得,佛性莊嚴遍一切處,而不屬任何一法所拘,所拘束,所拘染,以離一切法故,所以佛性永遠不受諸法遷動,不受諸法拘縛,不受諸法染污。所以說心,心無生就是它的性,心的性,等於說心是無我,所以它的性質也是無我無染;心不動,所以它的自性也是一樣如如不動;心不受一切法遷流,所以佛性不受遷流。所以心與性就像我們的燈與影一樣,沒有差別,一體的兩面,像手一個背面一個正面,都是一個佛性來說明。而於體之性,可以說心的性是屬於無染的性質,無我的性質,如如不動的性質,恆莊嚴的性質,普解脫的性質,常住不滅的性質,自性恆涅槃的性質,還有通三際無始無終的性質,遍十方、遍內外的性質,所以其性如是即是心,就是心,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法界之性,就是眾生本體的真如自性,所以心以性來表達。而性又以心做為它的本體、主旨,是不相一也不相異,非一非異,因為有時候心即是性,性外無心,心外無性,所以心性本來非異,不是差別的,但心是主能生一切法的本體,而性代表能生諸法本體的功能相,它的自性,微妙的本體,明明覺覺的本體,是屬於何種性?比如說我們拿刀,刀就有割的性,割斷之性,利刃有戰鬥之性,這是代表刀的功能。心的功能叫做佛性,而功能不離本體,本體不離功能,所以本來是體用不二,所以心性也是不二,不二不一。不二的時候你不要著於一,非一的時候,你不要著於異,這是於一俱足二法,於二法俱足於一體,所以一非一,二非二,非一非異,是為阿耨菩提,表示心性本來是不二的。
「諸心本寂非內外」,不屬內外所攝,假如光是在內的話,那你的心就無法遍佈法界,等於說色蘊一死了,那你的心也完蛋了,這都不是真心。真心是不會壞的,真心是充滿法界的,真心是如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,所以不能說心是在內,也不能完全說心只是在外。假如在外的話,跟你就沒有關係了,外與內好像就打成兩區,變成兩個界線,而佛是圓融的,充滿於內外一切處,周遍法界,無不俱足,無不在,無不常住。
「諸性常淨非智愚」,佛性是常清淨的本體,不屬於智慧,也不屬於愚癡。假如屬於智慧的話,那世智辯聰應該都能了解這個佛性,但是世間聰明的孩子不一定能夠懂得佛性,尤其是所謂世智辯聰的那種世間智慧,不一定能夠通達佛的智慧。「愚」當然也不是愚癡能夠證得,要能夠離於這個對待相,非智也非愚。你證得佛性的時候,在這個境界都平等,凡夫也是平等,聖人也是平等,聖凡不二,各具所性,所以佛性在凡不減,在聖也不增,不增不減,都是平等平等無二無二,所以世間的愚癡眾生,一旦開悟了,他的智慧的本因,也能通達無上佛慧,通達無上涅槃法境,能夠相樂,相樂就是平等無二,我們只是簡單這麼說。要知道義理的產生,就貴在於真正的悟明心地,心地悟明的時候,你自然能夠隨性說法,能夠從心湧現你的偈語,而這個偈語則表達佛性的境界,所以都能夠隨自己所悟的境界,源源不斷地流露。雖然從心流露,而實無心能出,亦無外面能入,不從內出也不從外入,何以故?因為三心不可得,非從內出,而且內外本俱足。這個佛性內外本俱足,妙心如虛空遍法界,無所不在,所以不用從外來,也不用從心內現,所以說不從內生也不從外來,而是本俱足故,本來就在,不用再從外面來顯現,也不用從心再去造作,然後才衍生妙心,不是這樣子。它是無始劫來就不用你造作,不用你生心動念,它本體本在,就是說它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法界中有缺失過,有不圓滿過,因為佛性周遍無盡法界,包羅萬象,都是在心裡面。而這個心是一個大道的本體,是大圓滿之體,沒有一處缺陷,不會說在五濁惡世就沒有佛性,在清淨的佛界才有佛性,不會這樣!佛性是不減淨,不減慧,淨慧它都俱足,包容十法界,依正一切法都是在心地中,所以無量塵剎界,都不離心而有,雖由心而有,不見心之來處,也不見心之去處,也不見心之住處,以心無生故,所以心能無滅,不生不滅,所以常住法界,如其本體,所以如如不動,如其本面目,所以常住於法界間,而不受諸法的緣生緣滅,也不隨時間的遷流。所以妙心不成為過去,也不成為現在,也不成為未來,但是妙心可以充滿無量法界之前,也能充滿現在,也能充滿未來,而無始無終。這個心沒有古今的差別,就像虛空沒有古今的差別,假如虛空有古今的差別,那麼古人所見的虛空,跟今人所見的虛空,跟未來所見的虛空,就應該有它的面貌不同,或者是形相不同,或者是有什麼特殊不一樣的地方。而其實虛空無相,所以不受時間的生老病死,不受古今的遷流,所以常住一體。如此去了解的話,我們心也是一樣,假如得此微妙佛心,你就真能得不老不少,也永遠常住於法界,金剛不壞,所以悟明自性妙德自心,這時你就能夠歷萬劫而常住,遍十方而普在,這個就是我們學佛法的最終目的。
{圓滿心要7 完結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