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心要{卷1-10}上
顯密心要
{卷1-10}
上
尊貴的 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佛光寂照無明暗
恆居寶山無住方
物物全彰金剛相
(物物全彰阿誰相)
法爾同融大覺鄉
這個看起來像禪語一樣,隨處作主無我人,就當你有開悟的時候,你到處都能做得主、做個主人翁。所以,主的意思就是能夠常住不滅、能常住不遷動、能夠如如不動、能夠無住,而常住於法界,這個是做得主。客呢?客就隨因緣而生、隨因緣而滅、隨時生又隨時滅,所以一個境界起,又有另外一個境界滅,這個都屬於無常,這個叫做客。客塵煩惱,不能夠得常住不滅的心性,而我們要悟得這個本來的面目,這個是真正的主人翁,主人翁因為不隨生滅轉、不隨輪迴轉、不隨世間的六相轉、不隨七情六慾轉、不隨法界任何塵勞轉,這就是一個如如不動的本體,才叫做主、主人翁。像基督教的我主,這是上帝的主,我們佛法的主,是佛性的主、真正的佛性、如來藏性,都是叫主,一真法界都是主,實際理地都叫主。主不隨法轉故、不隨相轉故、不隨分別生故、不隨因緣起落故、不隨一切聚散相故、不隨無常相遷流故,都叫主,能夠理解這個主的時候,無我人,當體就沒有我相跟人相可差別,像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四種相其實包含在這裡,這裡簡單的提說我人而已。
其實你假如不見我相、不見人相、自然也不見眾生相、也不見壽者相、不見得補特伽羅相,所有薩婆若相都不可得、都不立,因為自性本空故,不是我故意讓它不立,才不立喔!自性本空、自性本不立、自性本無我、自性本無相、自性人本非人、自性眾生本非眾生,眾生壽者相也是如此,沒有壽相可得、沒有從生到滅,這段時間可得,無有生相可見、無有滅相可滅,這叫做沒有去來相、沒有長短相可得,時間相是無生無滅的、空間相是無內外,不見一處了不可得,內外皆寂滅,三際皆不可得,能如此了解的時候,才能夠真正做得主。立處皆真,物物皆正,立處就是跟隨處一樣的道理,隨處就是任何處所、任何所在,你就能夠做得主,不隨法轉、不隨相轉、不隨因緣轉、不隨事相轉,而立處也是當處的意思,不管任何的場所、任何的機緣、任何的處所、任何的業道,當體都是物物皆正以性空故,沒有邪相也沒有正相,邪見一相不可得、正見一相也不可得,乃至二法,都是對立而成的。我們看有邪法,才要以正法來掃除邪法,這個都是屬於世間的對治法,不了義法。現在我們知道連這個邪法也都不可得,為什麼?一樣如夢如幻啊,邪也是如夢如影啊!都沒有實體可得,所以邪也不自邪、正也不自正,邪正,差別相皆不可得,這個是入於一真法界、入於不二法界、入於平等法界,入於法界一相境界。
「佛光寂照無明暗」,佛光就是自性光明,我們的覺性本來光明。寂照,「寂」就是空義所顯的。「照」就是觀照所顯、妙有所顯,止觀就是定慧,定慧要等持,這個時候中道勝義光才能夠完全顯現,所以當你自己的佛性、智慧光明顯現的時候,你就知道這奢摩他的止、跟毘缽舍那的照,這兩種寂照都是不二的,止觀不二的、定慧等持的。為什麼?照,是不礙於一切法、不必滅一切有為相、不礙於有為相。寂,就是在有為中,悟入無為,這個叫做真妄不二。或者世俗與真諦不二、真俗不二,常光是沒有暗相跟明相可得,明暗相都是相互的明滅。比如說,我現在把電燈關掉的時候,就暗了,等一下,我再把它扭亮的時候,又亮起來了,這個就是有明滅附著之相,但是我們的佛性如虛空一樣,不隨明而明、不隨暗而暗,這叫常寂光,就永遠常在的自性光明,像虛空一樣,你暗的時候,虛空也在而不減少,你明的時候,虛空也沒有增加,也是在,你暗的時候,虛空也沒有減損,永遠都包含在明暗的法界裡頭,你明,它能隨你明而非明,你暗,它能隨你暗而非暗。就是它能夠超乎明暗之相,而能隨順明暗,雖然隨順明暗而無明暗的執著,叫脫黏解縛,不受明暗的差別而差別,這個是很重要,這叫我們的見精。在楞嚴經裡面,我們的見精,不因為明才叫做見。因為生盲者他也能見,否則的話,他怎麼能說,我現在見到暗,因為他的浮塵根壞掉了,淨色根裡面的見精,雖然說外表已經不行看了,一片黑黑的,因為有能見,所以他能見到黑,假如有一天這個根好了,你們見到光明的時候,一樣它的能見,能見光也能見暗,可見它的見性是不隨明暗轉,不因為見暗而沒有見精、不因為見光而這見精增加,就這樣不增不減,這個是因為見性的本體,就像虛空的本體,不隨明暗二相,而有所縮減、而有所增加。要能夠知道像一面鏡子,假如說,我們電燈把它扭暗一點,它一樣可以照影子,但是照起來比較暗,你燈光打亮的時候,光亮起來,照影子就很亮,但是這個鏡子,它能照的自性是不斷的,不因為暗而能照之相不可得、或者減少,不因為這個已經扭亮了,而鏡子能照之功多出來,或者增加,它永遠平等平等無二無二,永遠是常住在法界,這個叫做心地化為能見、心地化為能聞、心地化為能觸、心地化為能感受法,能觸、能嗅,嗅香臭,這個其實都是一心所稱、都是我們真心所起的,見聞覺知,所以見聞覺知不是沒有,而見聞覺知不可得,既然是有,為什麼又不可得?這就是佛法有寂空故、緣生寂空故,這樣才不會著於有為法,不然的話,你著於有為法、著於這妄識、著於那邊的妄識,就好像我們全身都有觸性,我這裡觸,這邊有感受,那頭觸、腳觸、任何地方觸,那一百觸就有一百觸的感覺,一觸就有一觸感覺,二觸就有兩觸感覺,這全身都佈滿這個神經系統一樣,其實就是,我們覺知之性是遍一切處。遍滿法界無所不在,那這六大之相也是周遍法界,地水火風空識都是周遍十方,所以我們這個心,也是周遍十方,心能觸的自性,感觸的自性也是遍十方,能聞的自性,也是遍滿十方、能見的自性,也是遍滿十方,所以色相的千種樣、百種態,有種種不同,色塵也不同,但是能見則一,一心而已,能聞也是一樣,聲音有千百萬種聲音,但是能聞的自性是一,不因為這好聲,我這個能聞的自性就加起來、多起來,這噪音、雜音,我能聞的自性都就沒有了,不會這樣,能聞的自性也一樣的,是一體的、一個心而已,周遍法界一體的。這個就要知道,我們六根其實都是一根所生的,一個心根所生,化為六種的功能,就像一個手帕,把它打成六個結,打成六個結的時候,第一結不是第二結,第二結不是第三結,第三結不是四,四不是五,五不是六,初不是末、末不是初,邊不是中、中不是邊,就有差別見。但是你把它解開解開,從一心、從一條,這六根都能互用、都是一心而已,所以聖人六根圓通的時候,心也能觀、心也能嗅、心也能覺、心也能觸、心也能夠一法、心也能夠做種種無量之法的感覺,心能覺、能知、能見、能聞,這就是心王,經裡面為什麼這個自性,非見、聞、覺、知,就是因為見聞覺知,非見聞覺知,是名見聞覺知。在見、聞、覺、知的當體不要立見、不要立知、不要立覺、不要立聞,這個就是即相離相、即法離法、即見離見、即知離知、即聞離聞,這就是返聞自性,即相離相,這是返觀自己的妙相,如來本體的實相。即觸非觸,就能夠返証自己能觸的自性,叫觸證,比如說:就是我們目視而真,像孔子、老子相見,馬上就知道,這老子猶龍也,就是這個目睹而真,光是四個眼睛相對觸,馬上就知道對方有道。
「恆居寶山無住方」,恆居寶山,就是指,我們老是說要趕快修行,能夠真正到達彼岸,就是到達寶山,到如來清淨法界、一真法界,這寶山具足無量的自性佛寶,能夠斷除一切生滅苦,具足禪定之寶,能夠對一切法不亂故,具足無量光明寶,能夠智慧普照故,這都在寶山裡頭。其實寶山就是我們的心,所以說靈山塔下修,寶山就是在心頭。當你真正入寶山,不空手回的時候,處處都是法寶、處處都是如來藏、處處都是無盡藏,這個時候無住方,是沒有方所的差別,也沒有住相可得,叫做無住而住,所以住無所住,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也沒有方所之相,因為到處都是如來藏、到處都是寶山之氣,你不能說:只有這裡有,那裡就沒有,只有東方有,西方就沒有,這寶山是遍法界、遍無盡法界,處處皆是寶山,所以要得這種寶,開悟的時候,心俱無量之寶、心俱無量之法、心俱無量萬德三昧,這無住方就是無有住處可得,假如有住處,就有定所,無住就是一切處皆是,不能定說這裡才是,那裡就不是,也在這當處是的時候、當處沒有自性,所以這個要歸東西南北、上下四方一切處,叫做無住處,應無所住、無有住處故。無有住處故,才能入於寂滅泥洹之體、才能証得寶山實際理地,方所也不可得,就是四方八面皆不可得,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沒有內外之相、也沒有方所之相、也沒有邊表之相、也沒有中邊之相,一切相皆無立、不立、不住、不著,這叫不住方,無住無方,恆居寶山無異,處處都是五智所顯境界。
{卷1-10待續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