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心要 {5下}
般若心要
{5下}
力空金剛上師開示
醒夢如一.迷悟等觀.得失無二.虛實同心
隨緣正觀.遇境會心.如理思維.念念知歸
事事明理.不假收放.任運自在.隱顯全賅
理無高下.定無深淺.功因虛實.行有盈虧
無功無行.無亂無定.高下皆理.虛實一性
「事事明理」,任何的一切事,不管世間的事或出世間的事,或者世間的善法,或者出世間的法會,任何的事情,都要馬上於事中明理,才能夠知道行住坐臥都不離佛性,舉足運奔不離佛性,任何的行為都不離佛性,任何的生活都不離佛性,任何的舉措也是無生法界所顯,也是自性菩提心所顯。所以沒有一法能出菩提心之外,沒有一相能出菩提心之外,沒有一事能出此理性之外,因為理俱足在一切事中,有事即有理,一切事所現的當體就是佛性的當體。
「不假收放」,不應不著收放,我要把這個妄念收起來,要把真心展現,好像有欣有厭,有討厭的,有喜歡的,見妄要去殲滅它,見真如要取求它,這是不了義法,而且是增加邪境的執著。所以祖師們說取相真如也是邪,有意求菩提的話,那這菩提就變成世間法,變成無常法了。
「任運自在」,任運就是說我們在生活當中,或者你在三昧當中,或者你在修行當中,或者你在任何持咒、供養當中,或者你在觀想當中,都是可以說都是行中。行中要能夠任運,任運就是不必加以造作,不必加以分別,不必加以取捨,不必加以欣悅,不必加以憎厭,這個是不造作,因為不造作所表現的一切威儀,所表現的一切行為,可以叫做任運。「任」就是任其本來,顯現本面,任其本來就是隨其所到,隨其緣生而不離自性,隨其緣現而不離自性,隨所顯現,不離自性明體,這個是叫做任運。任就是不加思考的考慮,因為一有所考慮就好像有思惟,有世間的計較心、分別心、好壞心,反正把這個不二的法界都分成兩邊,所以就有起這個對治。對治一出:這是貪瞋癡,這是戒定慧,那我要取戒定慧,去除貪瞋癡,這個就是化成兩道。而這個無上乘法或者是果諦的金剛乘法,它是要即貪瞋癡當體就是戒定慧的本體,要這樣去會取這個不二的事相,其實無思無相,了達這個思想相也空。
「隱顯全賅」,我們在隱,所謂的隱就是說不管你說法的時候,佛性也是湛然現前的,你沒有去理會去體會這個佛性的時候,這個佛性也不是因為你沒有體會的時候就隱沒不彰,佛性不因為隱而沒,不因為顯而生,沒有這個生滅之相。所以「三武一宗」滅佛,三寶好像不見了,但是佛性也不會滅,三寶也不會滅。當仁慈的皇帝信佛了,廣興佛法,這個時候佛法好像顯現了,好像特別榮耀,特別興盛,而其實本體也沒有增加之相。所以真正的自性三寶,是不隨因緣而生,不隨因緣而滅的,不隨隱而相滅,不隨顯而生成、展現。這個是自性三寶,湛然常住,不遷不異,不增不減。「隱顯全賅」就是說,你隱的時候也俱足它,顯現的時候當然也俱足它;賅就是賅羅,一切事眾都賅羅,夜裡的時候,想釋迦牟尼佛現在入涅槃了,但是世尊這個涅槃的本體、寂滅本體、大圓覺本體,仍然在法界間,不因為釋迦牟尼佛涅槃而跟著他消滅,釋迦牟尼佛的法性身仍然充滿在法界,充滿在一切處,充滿在無盡世間裡頭,不會有任何小小的傷害,這是金剛自性,是不隨隱而滅,不隨涅槃而消失無蹤。佛雖然涅槃了,他的法性常在,所以說至今靈山一會,宛然常在,不因為說佛已涅槃了,諸弟子也跟著涅槃了,那就等於這個三寶都沒有了,不會這樣。假如這樣的話,這個三寶就變成無常了,是無常的三寶。是無常的三寶就隨生死法,隨生死法哪裡能夠解脫生死?哪裡能解脫輪迴?所以要知道佛是無量壽,佛是金剛不壞,佛是自性常住,佛是永恆不斷滅的,不因為涅槃而不自在、不顯現,也不因為出世來度眾生,他的佛性才顯現,他的三寶才現前。一般的三寶有隱沒、有現前,那是屬於事相的三寶,事相的三寶好像隨世間法有生有滅,而真如的三寶都是自性三寶、金剛三寶,它是不隨世間的生滅而生滅的。
「理無高下」,就是說,佛性的道理是沒有高下相,所以聖凡不二,也可以說凡夫、如來,自性的本體是沒有高下相可得,所以法無高下。這個表示說,於心法上,聖人與凡夫的佛性是平等不二的,沒有高下相可得,但是你有修,就能返歸自性而成佛,你沒修就隨妄念而造作,那麼你就因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本面目,落入糊塗的世間輪迴界,受夢中之苦。所以應該要知道,雖然無高下相,但是你不修,你就沒有辦法像佛一樣,自在解脫、功德圓滿。尤其更造作惡業的話,那就輪迴,這個業永遠沒完沒了。
「定無深淺」,這個定是屬於那伽大定,或者首楞嚴定,那伽大定這個定就是一個三昧的本體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自性菩提心的本體,這種本體是從本以來解脫,從本以來無繫縛,從本以來本清淨,從本以來不散亂,從本以來常圓滿、常俱足,從本以來常清淨,不受一切世間的無常之法所侵擾,這個是真實的那伽大定之體。這種定體是三世如來的等持之心,所以這個定也叫做「一真法界」。在一真法界裡面,沒有深淺之相,為什麼沒有深淺之相?難道說佛的定力還跟菩薩差不多嗎?難道菩薩的定力還跟凡夫差不多嗎?不是這樣子的意思。這個指的是人人俱足這個佛性,這個佛性就是定的本體,因為佛性是不生滅,所以有定;佛性不隨流轉所以有定;佛性不隨世間法,起生死輪迴,所以叫做「定」。佛性的本體本俱足這個定力,叫做本定不自定,本來就俱足這個定體,就本來是不變。何期自性本自不動,何期自性本常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遷流,那這個是真正的定。而這個定,凡夫也本來俱足,只是自眛、自迷而已。佛,當然他已經了知而顯現而已。所以自性實無深淺之相可得,就像虛空,深也不自為深,淺也不自為淺。而眾生不是,隨各個業因、業緣,各個修因,各個道品,就在這個無深淺當中,顯現深淺之相,本無道品差別中而顯現道品之差別,這是因為凡夫自己生高下相的心,自己生深淺心,自己生次第性的心,自己顯現次第性,其實圓頓之體是大圓滿,平等佛。所以凡夫心、佛、眾生是三無差別,等於高下,等於深淺,不可得。
「功因虛實」,但是不昧因果,假如說既然沒有深淺又何必學佛?佛既然跟我一樣都沒有深淺,那我跟佛一樣高深,一樣平等,那我何必斤斤計較要去學法,這樣子就是不了解真實義,誤會真實的佛法的意思,所以要再說一個附註,讓眾生去理解因果不虛。你好好用功,所得的結果就跟不用功的有差別,你做壞事就有壞的報,本來下至做下品動物,而且要還債要受苦,你假如精研佛理也能解脫、得天人之福,乃至得四聖道,永遠都自在無礙,這是「功因虛實」。功,就是功夫。你練功夫,由性中去修行,全性體修,全修不離性,這種功夫的力量有深淺的關係,會造成你的深淺高低、高下,凡夫也是變成有高下。所以照道理說,不能說平等,也不能說不平等,不能說有高下,也不能說無高下,要雙韜於二邊,才能自在於二邊,要雙韜於二相,才能自在於二相。
「行有盈虧」,行就是修行,修行所積累的善根,積累的道品,修行的德行,是有高有低的,有盈就是有圓滿。所以同樣是佛,眾生也是佛,但是你是理即佛,還有在等而高之的,就有觀行即佛,還有相似即佛,還有分證即佛,還有究竟即佛,這是有不同的階次,都是因為功夫不一樣,都是因為行為,這修行的品德,修行的功夫。你的功德是不是已經積德圓滿?有圓滿有不圓滿,所以就有高下相,就有深淺相,定的功夫就有深淺差別。
「無功無行」,從佛性上去說,在我們的佛性上,是沒有功行之相,無功無行,是因為不著於功德相,也不著於種種的修行的行為相,去做種種功德心、執著心、有所得心、有修持心,認為我很有修持,認為我很了得,認為我有手段,認為我有伎倆,認為我像臥輪禪師一樣,我很有辦法降伏煩惱,能斷除萬念,能斷除一切的三世輪迴。其實不然,這是落於世間的執著心,我相心,我障心,我執心,乃至法執心。無功無行表示也不著於功德相,也不著於福德相,你即使修行了,也不著於修行相,不於如是處,而有彼如是。
「無亂無定」,就是說佛性本自不亂,既然本自不亂,哪有定相可得?佛性本來不亂,所以也沒有定相可得,就像虛空,誰能把虛空搗亂?把虛空搞砸?誰能把虛空斬斷?誰能把虛空摧毀?誰能把虛空退卻?或者誰能把虛空拿來、凝聚?不聚也不生,非定亦非亂,而虛空是常清常淨,如如不動,我們佛性也像虛空一樣。
「高下皆理」,你假如悟到這個佛性平等義的時候,高至無上正等覺,下至蠢動含靈,都有佛性,所以說皆理,理就是俱足佛性,俱足真理。俱足佛性,所以佛性沒有高貴相也沒有貧賤相,眾生平等都可以修行。
「虛實一性」,虛,比如說你功德都沒有圓滿,都不修行,就像我們電燈,沒插上電,電燈就沒辦法放光;真實修行了,俱足六度萬行,俱足戒定慧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說是實了,充實了,充實了自己的自性,就是有萬德莊嚴,這樣的話,照理說應該是有差別相的,為什麼說一性呢?這是因為佛跟凡夫同樣是一個佛性而已。在佛性來說,佛性沒有增減之相,在功德的法界裡面、道品裡面,就自然形成所修行,隨所修行而報得實相之體,報得報身之體,這不一樣。依正的莊嚴之身,凡夫與諸佛都不能相比的。比如說阿彌陀佛有八百四千億恆河沙由旬高,觀音菩薩四百億二千恆河沙由旬高,那麼我們凡夫都不滿八十由旬,怎麼比?這個就是你修行的功夫有差別,所謂行的高下有差別。諸佛是無始劫來,一直行善,一直積德,一直救眾生,一直犧牲自己生命去救無數眾生,像釋迦牟尼佛說,在娑婆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他捨生命處。這個本來有兩個義,一個是代表釋迦牟尼佛,真實在無量劫的娑婆世界一切處,都有他捨生救眾生的善行;二方面表示,捨生命就是說,佛的法性身周遍法界,無所不在,而他的身心二相了不可得,皆入無生法界,所以叫做捨生命。捨生之相,三際心不可得,而是當生也了不可得,而佛也不著於色聲香味觸法,不於聲音取相,不以相取相,所以遠離音聲之相,遠離色相之相,遠離一切的莊嚴之相為相,否則的話,他跟轉輪王就沒有差別。若以音聲求我,以相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原因就是讓你知道,佛的更高境界,就是不著於種種相,不著於相好,不著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佛其實他的報身相裡面,就俱足無量妙相,無量妙相中,一一相俱足無量妙好,一一好中俱足無量妙光,一光中俱足無量妙德,所以是不可盡,不可思,難描難畫,任何巧妙的工畫師都沒辦法畫出佛的功德報身之相。
{般若心要 5 完結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