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心要{卷1-7}
顯密心要
{卷1-7}
尊貴的 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心本無垢非淨淨.性超善惡有非有
本非念外念長寂.亦無持者持本虛
還鄉一路到處是.毗盧頂行無蹤跡
莫云我是我不是.漫道彼行彼不行
是非等觀無邪見.切記瞞盰說平等
「心本無垢非淨淨」,說我們的真心,我們的如來心,我們的妙明自性,這種殊勝的心是沒有垢染的。「無垢」,無有垢染。「非淨淨」,沒有清淨相,也沒有垢染相,超乎垢淨之外的清淨之體,是離染污意及清淨意的對立之相,處於絕待的清淨,所以說「非淨淨」,不屬於名相跟安立,然後認為是清淨的,不是這樣的,而是本性本清淨,自性本清淨。六祖大師說:「何其自性本清淨」,不是因為我們把它磨了磨了,它才清淨,不是像鏡子,我們磨了才清淨,它本來清淨,任何一切世間法,乃至出世間法都不能干擾它,不能污染它,從本以來本自清淨,像虛空一樣沒有一法能夠染污虛空,虛空你須要去磨拭它嗎?須要去擦拭它才能夠乾淨嗎?用不著。因為虛空無物,虛空無我,虛空本淨,虛空無相,它根本不會染著世間一切的染污法。心無從染污,物、相、境界都無從染污,這是一個絕待的清淨本體,所以叫做「自性本清淨」,用不著你們去加以造作,加以去磨拭它。學佛悟自己的佛性,是本來清淨的,不用造作,不用對治,不用整治,非整非治,不假修持,它本來就清淨的本體,你只要還得本來面目,自然就回歸本淨的境界。
「性超善惡有非有」,而我們這種佛性本來就超乎善惡之相,因為善惡二相都是我們人間自己的標準,道德標準,比如說我是一個父親,生一個小孩太不受教,太頑逆了,父親施以嚴厲的處罰,或者暫時禁閉,或令他有種種苦受,看起來好像是惡的,其實是要他好,要他的孩子能成為法器,能夠出人頭地,所以將來他會感激父親,不因為一時給他的處罰,他就認為父親是惡的。所以這惡的本來也沒有標準,善法有時候是惡,有時候慈母過分疼愛這個孩子的話,什麼要求都給他,甚至於什麼樣的娛樂都給他,什麼樣的放蕩行為都讚嘆他,乃至偷竊的行為都屈就他。認為他了不起,所有種種比別人還敏捷、敏銳、聰明,所做所為都把他讚嘆,都把他隨喜,那糟糕了,這孩子養成壞習慣,將來變成極惡的浪蕩漢子,造成社會敗類的種性,對國家、社會、家庭都不利,這種太過放縱子女去做壞事,又還隨順他去隨心所做,造成不良的結果,他都不曉得自己做這樣是不該做的,做那樣是應該改的,從來沒有人家指正他,反而給他拍掌,這種行為外表看起來是善的,其實是惡的。所以善惡也本來沒有真正的自性界定,隨眾生的因緣產生各種好結果的話,我們說他為善性,變成壞結果的話,我們說他惡性,其實各有因緣,時節因緣,所以有時候善惡之相也不可以太執著,太執著的話,有時候就是呆呆板板轉不過來,看到壞人就一直永遠以為他是壞人,也不願意給他一個悔過的機會,這樣的情況就會有失於教化眾生的德行,有教無類,平等施教。
所以學佛人入於平等性智的時候,觀一切眾生都無自性,觀一切緣起無自性,觀四大無自性,觀六大遍十方界皆無自性,觀所有五蘊皆空了不可得,都是以平等的法界性去觀想它,所以不在這平等性智上做任何的界定,自性本來非惡也非善。非惡所以他能聽聞佛法關係,受教化的關係,受因果報應的關係有時會悔悟過來,變成善人、好人。反之一向本是善的,但受不了物欲誘惑,或者女色誘惑,或者不該做的黨派惡人,被他們所要脅或者引誘,本來是善的,有時候也會晚節不保啊!跟他們同流合污啊!這種情況善的也不一定完全能夠善了、善終,這個是因為我們凡夫本自的心性不定,而且無明煩惱見思塵沙惑,隨時都會迷失自己,因為都是貪著於世間法,貪著於世間相,不了解世間相皆是虛幻不實,也不了解自己的色身也是虛妄不實的,偏偏都是以一己之私來做種種諸業,而所做的種種都是造罪,一舉一動都是在造罪,在佛法裡面有他容身之處,有他改過之處,讓他們從善惡當中都能夠解脫出來,入於清淨本然的法界,所以說善惡本來了不可得,如夢幻非實故。
「本非念外念常寂」,這個是因為我們的佛性是充滿法界,乃至充滿一切眾生的念頭當中,眾生的任何念頭不管是世間念或是出世間念,是好的念頭或者是壞的念頭,諸念當體就是空,當體就沒有自性,所以不必說要念外才入於寂滅,就是他正在起念的當頭,就要知道這個念頭本空,無有自性。所以當你念頭起的時候,馬上觀照這個念頭無自性,所以壞念也空,善惡念也空,無記念也空,當體空故,所以馬上要契入正念,在這個妄念當中就能契入正念,契入正念就能夠回歸三昧。所以說念相當體本來就是空,不必念外才入空義。非念外念常寂,因為這個念的當體跟事一樣,世間的事、一切緣起、一切境界一樣,境界緣起當體就是空,不必境外才去見空,不必事外才去見空,要能夠即事明理,即相明理,即念明自性,明本性,明本空的自性,這樣的話,就變成正念分明了。正念分明就是不隨順世間的妄念轉,而能夠在妄念的當體了達正念,不離妄念的當體,為什麼?因為正念是遍佈法界、無所不在的,假如說你即妄念的時候,這個正念就不在,那這個正念就有問題,屬於有缺陷的、不圓滿的、不具足的、不包函無量法界的,就不能叫做金剛意,金剛意是無所不包,眾生的心念都包含在金剛意裡頭。所以金剛意是入三昧正定的心,永遠涵蓋萬法、涵蓋無量諸心,一切眾生心的當體,即是金剛意的當體,即是如來佛性的當體,要這樣去想,而實無想者亦無不想者。
「亦無持者持本虛」,當你在持咒的時候,能持的人、所持的法、所持之相,都空了不可得,所以本來沒有持咒的人,因為持的當體,能持所持皆空故,所以持本虛,本來是虛妄不實在的。這樣說難道你沒有持咒嗎?有持咒的話,就是不瞭解真言的本意,不瞭解聖解的本意。如果說沒有持的話,那你就變成懶散的人,不修行者。所以這個持誦明咒就是你的真心,要跟你的真心相應,融合一體,真心是沒有間斷的,所以你能持的自性也沒有間斷。
「還鄉一路到處是」,「還鄉」就是還歸本來面目,還歸不生不滅的本體,還歸常住不滅的法界,叫做還家。還歸本體,還歸自性,還歸一真法界。「還鄉一路到處是」,是因為我們的佛性周遍法界,所以到處都能見得佛性,就能到處見到你自性菩提心,也是到處能見到你的本來面目,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,佛性處處是,所以處處見,所以叫做普門,無所不入,處處皆可入,處處皆可歸家,處處皆可見到自己的自性本體、自性菩提。「還鄉一路到處是」,這個長安臨頭處處垂柳堪繫馬,垂柳之柳絲處處可以把你的心猿意馬綁起來,等於在任何的念頭上讓你不起念頭,讓你不起種種妄念,回歸本來清淨的本體,回歸正念,三昧正受,以念本無念故非絕念之無情物也。
「毗盧頂行無蹤跡」,「毗盧」就是法性身的意思,代表法性,也代表諸法的本性,也是每個眾生的佛性。「頂上」表示最高的境界,就是佛性最高的本意,最高就是離一切世間的對待法,雜染法,它能夠匯歸無我的自性,這就是一個「頂」的本意。頂就是超乎世間的比對,最極無上的法,就是毗盧頂,這只是個比喻。「無蹤跡」就是你一旦入於清淨法性身的時候,世間一切法都歸無自性,都歸鏡中影般不實在,都歸夢中般不實在,無蹤跡。比如說夢中見到老虎,見到毒蛇,見到蟒蛇,見到惡霸很恐怖,但是夢裡都是不實在的,都是幻化的,即使正在夢也是正在空,正夢正空故,不必夢外才見空,其實夢境就是空,要這樣理解。所以你醒來的時候,夢中的老虎也不見了,夢中的毒蛇也不見,夢中的惡人也不見了,夢中種種恐佈境界都不見,這是無蹤跡的本意。無蹤跡就是讓你悟入一切法本不生,一切法本無自性,一切法本空,法法如是,這叫做無蹤跡,即境界本無境界,凡所有相皆虛妄不可得,不滅而本滅。
「莫云我是我不是」,假如你一旦證得自己的佛性,你不要再生起動念說這就是真實的境界了,或者說這不是真實的境界,這個是如如不動的境界,這個是常住不滅的境界,這個是一真法界,這個是實際理地,一有是非就不是本體,為什麼?墮入是非就是墮入爭議,有爭議就是有此生故彼生,有彼生故此生,都是因緣交蘆而起的,不是本然具足的,都是經過造作思惟,經過種種的邏輯推衍歸納,然後產生這個應該如此、這個應該不如此,這個是、這個非是,這個都是世間法。在佛法裡面稱為世論。世論就是有戲論的意思,什麼叫戲論?戲論就是不實在,像演戲一樣,戲中的語言都是不實在。比如你演皇帝,發命令:「你們趕快去造大炮。」你們難道也真去造槍炮嗎?因為是戲中語,不實在。苦旦說苦啊,唉嚎,也沒有苦,也沒有實在苦。而笑咪咪的青春浪子,戲中的紈袴子弟到處捻花惹草,其實也是演戲罷了,說說罷了,當體也是空,也是不實在,下了戲台把花臉一擦掉,當體就不是浪蕩的紈袴子弟囉,表示都是掩飾的,像嘉年華會扮魔鬼,扮天使,其實都是虛假之相而已,不要以為實在。如果這樣理解的話,你就不會隨順世間法轉,能夠這樣的話,你就能夠還鄉一路走到底,能夠親見本來面目。所以,當你悟知世間一切法,都沒有實在的法,那它的結論,認為是的也非是,認為非的也非非,無有是無有非,無有實在之法可得,所以我們不能固必,不能把一切法定格為一定好人或一定壞人,這個是皇帝,這個是軍人,這個該死,這個不該死。當然在世間法賞罰要分明,不然好人沒有獎賞,壞人倒獎賞起來,這個就顛倒是非了。佛法裡面的空義要善用,不善用就被一般惡人當做壞事的根本意,那就糟糕了。佛法為什麼要入非是非非,離一切相的平等義,目的就是要能夠斷漏證真,目的要能夠不取諸相,而回歸清淨本面,能夠離生死的輪迴業識的分別。
世間法不一樣,世間法一定是隨順世俗的一切種種事物,立種種名相,而且要合乎當地的規範,道德民俗。所以你不能不隨俗,入人家的國境亂搞自己不該有的事情,讓人家唾棄,討厭你,這應該自己要理解,平等與不平等法,空與有之法,都要知道清楚。
佛法講空是不礙於有、不毀於有、不滅於有,空是不滅有的。所以居涅槃不壞於法性,不壞世間性,不壞世間法,居世間法也不壞涅槃義,這就是微妙處。佛法因為這樣子,所以才能夠於世間也能得自在,於出世間也能得自在。於世間能自在,所以它能度世間的一切眾生。於出世間自在,所以它能讓眾生出離生死,出離輪迴,出離苦厄,出離世間的五濁惡世。所以佛法微妙處就是在於雙運,如鳥兩個翅膀,牠才能夠永遠飛得平衡,一直飛到彼岸。缺了這個有邊,就離凡夫境界,離世俗境界,離世間法,離世覓菩提,恰如覓兔子角,不能這樣,這樣有違度眾生的本意,無有俗諦而昧了因果。但假如你沒有空義的理解,又會著於世間的生滅法,而淪於生死永遠沒完沒了。這個就不能斷漏證真了,所以空義與有義就是真諦與俗諦,兩個要配合起來,兩個配合起來,所以稱作中道勝義諦。瞭解中道勝義諦就是非有非無,而亦有亦無,要這樣圓通去觀察,去理解。
「莫云我是我不是」,往往因為有人說我開悟了,一切法如是如是。其實「不於如是處而有彼如是」,佛跟文殊師利菩薩在談,你認為你開悟了,應該是如此才對啊!其實正在如此的當頭,就沒有如是相可得,所以不於如是處而有彼如是。不於法中而置法,不於相中而置相,不於理中而置理,這個就是佛法的微妙處,就是即有即空,即展現,即當下了不可得,以我法皆空故,豈有是可是,安有非可非。
「漫道彼行彼不行」,「漫道」就是說,也不要說在這方面很行,或是在這方面不行。所謂這方面也就是學法的方面、證悟的方面、理解的方面,乃至於悟得本來佛性這方面,不要說我很在行,就像臥輪和尚一樣,說 :「臥輪有技倆,能滅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」。有技倆就是手段有方法有訣竅,認為我行,我這方面很能夠修行,很能夠不起妄想,對境界都不起妄想,而且我的菩提就是日日的成長。六祖大師就說:「惠能沒技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怎麼長」,惠能大師說,我惠能啊不耍技倆,沒有什麼手段,手段不手段一切都不可得,「不斷百思想」,我不必去斷除思想,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思念、所有的思想當體都是空,還斷個什麼,假如是實在的,我才要去掃盪它、斷它,它不實在,本來就空、如影、如幻、如夢,我要在哪裡找這個老虎把它綁起來,我要去那裡找這位江洋大盜把他處死,豈不是多餘。一切的妄念,一念的思想,本來當體就是空,所以我不必去斷這個思想,斷種種思念的想法,所以說「惠能沒技倆,不斷百思想」。「對境心數起」,對任何境界我可以隨順而緣起,隨順緣起,這是活活潑潑的妙法,佛性能夠緣起一切大用,大用現前就像海濤一樣,嘩啦嘩啦海濤音,利益眾生,廣度眾生,種種的思維都可以大作夢中佛事,有這個善巧方便。他不忌諱任何世間一切法來度眾生,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世間法都不離自性,不離本體,不離無相的法界。既然如此,我可以從世間法契入出世間法,可以隨順眾生的種種相來度脫,讓他引歸佛法。而不必滅掉他,不必摒除他,不必造成敵對的立場,恆順眾生,然後回歸自性,回歸如來自性。不於如是而有如是,不以彼處而有彼處之法,漫道彼行彼不行,也不要說我在某方面特別能幹、特別行、特別會、特別了不起,以無我故,一切德行皆不居,所謂大德不德,為而不恃也。
「是非等觀無邪見」,是是非非都無自性,「等觀」就是平等去觀想,平等去觀照,平等去理解。理解的時候,才能真正超乎是非之外,這才不會具有邪見、煩惱。否則的話,有些人學佛法學得高深一點,老是認為這個法師不對,那個法師知見不對,那個祖師也不對,連?面瞿曇,連佛都遭投糞,都遭受批評。其實,真正開悟的時候,知道是非本空,邪正也了不可得,觀一切眾生都是如來種性,沒有一個是錯的,也沒有一個是對的,對與錯都是了不可得,所以不必自訂那個是他錯,這個是你錯。六祖說:「不於如是處而有彼如是」,就是說自己假如起是非之心,自己已經是造是非之人,說人是非者,自己就是是非之人,自己就是言行不一之是非者,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能夠去理解。像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初,外道被佛法的平等義、非平等義,搞得糊糊塗塗,屈居下風,都沒辦法再立其他的知見,因為九十六種外道見都被佛法所破,當外道被佛的種種勝義諦破除時,外道就生氣地說:佛法講平等,一切法平等,一切眾生平等,怎麼你就對,我們就不對,你們就高,我們就低,豈不是自打嘴巴,你們豈不是不平等嗎?這時候佛就說了:「以我不平打汝不平,汝心若平即我心平」。用我跟你們不同的知見糾正你們,你們不對的知見既然得正確的知見了,那麼你就得到平等性智,這個時候,你們的知見就與我的知見平等無二,你們的自性就與我的自性平等無二了,我們是無意要批評你們的,是因為你們的知見有差異、有執著,所以就生種種的高下見,現在以我平等見打你們不平等見,你們的不平等見知道本平等,這個時候,你們跟我也一樣平等,我也沒說你們外道就不會成佛,你們一樣有佛性,你們發心好好修行,一樣可成正果。
「切記瞞盰說平等」,但是也不要「瞞盰」。「瞞盰」就是道理不很明白,道理還很糊塗就說一切法平等,就像外道一樣,你們說平等,我們也應該跟你們一樣平等,這是還沒經過理性上的理解,就說他們的邪知邪見跟我們至高無上的佛知見是平等的。假如這是對的話,你們應該都能證得四果,都能成就菩薩道,都能成就正等正覺,為什麼你們偏偏不能。
{待續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