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雙修(下)
顯密雙修(下)
誠然,你或許不了解,所謂的「空義」,不能入於三輪空義,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善法,仍為世間法的福德相。然而,你若能受人天的殊勝果報,也可以因此而在人天殊勝果報當中,容易親近到佛法。
因為善法之上,容易有佛法現前。當然,無可諱言,在惡業之下,也都會有障難顯現,讓你不得親近佛法。所以十善之門可以通入佛門,可以通入解脫之門。當然在三惡途道之中,你若想修學佛法,那實在是萬難啊!
就像在無間地獄中,一直不停地在受苦,沒有一刻可以想到善法,所以這種地方是很苦的。在人間則是半苦半樂,還可以堪忍,還可以聽經聞法,還可以修法。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有這種相當好的因緣,每個人都要善自珍惜。
我們學佛法,自己要能穩紮穩打,不要有產生「急就」的心,急於想要在一時之間,就想要能獲得殊勝的成就。往往因為「急就」,而使得修學落於草率。我們之所以學藝不精,就是因為犯了急就的毛病。急就的心,常令我們草草了事,也就是說,我們學佛不務實,妄想一步登天。
或者在學佛當中,沾染一些好高騖遠的習氣、貢高我慢的習氣,都想說自己能馬上「佛慢堅固」,妄想自己馬上成佛作祖。其實,我們學佛都應該腳踏實地,從四加行慢慢依次來學佛精進。
在修密法來說,四加行是基本的功課,像是「修曼達」就要修十萬遍。念每一尊的咒都應該念滿十萬遍,這叫「一落叉數」,也即一個「感應數」。又譬如做大禮拜「叩大頭」,也要十萬遍。這表示一方面能夠消弭自己的業障,一方面代表我們的恆毅力。
若是修集的福德資糧夠了,才有資格學更高一步的法。譬如說,有所謂的「行密」、「作密」、「瑜珈密」,然後「無上密」。「無上密」之後,再入最高的「大圓滿法」、「大圓勝慧法」、「大手印」中的「俱身契入法」,還有最高的圓滿次第中「頓契成佛法」。
像這種法門,一般來說,都是要有相當的時日去薰陶,不能自己異想天開,以為馬上閉幾天關,就可以成就某種神通、智慧。在修法的當中,要擯除這些妄念,不能一直的打妄想。因為如果學佛法,只是一心想要有什麼神通、有什麼力量來扶持你,像是靈媒一樣,這種都不是學佛正當的方法。
學佛的人,起初最貴「正知正見」,所謂「不貴行履,但貴知見正。」對於剛學佛的人而言,「正知正見」是非常重要的。所謂知見要正,並非像是有些人,誤以為說,吃長齋吃很久了,便以為功德無量;或者是自己自認為定力有多深,能夠幾個月都不吃不喝;或者認為有種種的「度牒印信」,來炫耀自己;或者索隱行怪、虛誇驕矜等等。
這些現象,對修學佛法而言,都是不務實的。學佛法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習氣,變化氣質,昇華我們的心性,把我們的凡夫習氣,舉凡貪瞋癡慢疑的習氣、煩惱習氣、「五鈍使」、「五利使」等,將這些「煩惱結使」,慢慢把它磨除、慢慢將它淨化。
淨化以後,自然你就會跟本體相應,所謂「德高則道歸」,道自能規範自己,如此就能於一切處,行立坐臥都能自在無礙。這時候也就是說「顛沛必於是,造次必於是」,任何狀況下都不會踰矩,如孔聖人能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了。
這表示說,當我們學法,學到一段的時間以後,我們心裡就能夠念念「契入道體」、念念「不異總持」,念念「不異三昧」,念念「不異於本體」,念念「不異於實相」,念念都歸「一真法界」。這個時候你任何的舉措、任何的運作、任何的「世間法」都能合光同塵,而無罣礙。
因為每一種「世間法」,都與「出世間法」相應,沒有一法能超出「總持義」之外,沒有一法能超出「俱生﹙無始本具之佛性﹚佛智」,沒有一法能超乎佛性之外而別立一法。所以佛法本來俱足在世間一切處,本來俱足在法界一切處。因而在清淨處也有佛法,在污穢的地方也有佛法,在善惡一切處都有佛法。
諸如四聖處也有佛法,乃至在六道中的三惡道也有佛法。所以苦樂皆有佛法,順逆皆有佛法,一切處皆有佛法。佛法就像虛空一樣,無所不具、無所不在。虛空是沒有缺陷的,沒有一處是沒有虛空的,所以虛空大圓滿!一切處,一切時,含藏在大虛空裡頭。我們的佛性,就像是一個大虛空之體一樣。
所以人間的種種,都如同是大虛空中的雲翳,去來明滅。這些都不離太虛空,而這種太虛空,因為從無始劫來就俱足,一直到現在,一直到未來、一直到無終,都不離虛空,所以虛空是無量壽!這虛空,內也有外也有,中邊皆俱足,所以虛空是遍滿無盡法界,無所不在。
所以虛空,就如同是「無邊身如來」一樣,或者如同「無盡身如來」一樣,也即是「無盡法界身如來」。我們學密法,先得「法身」、「報身」、還有「化身」,然後再進入「樂空無二」的境界以後,得「法界體性身」,再進入最高層次的灌頂「勝義滾達菩提」以後,就証得「大樂身」。這種漸次的成就,都必須在平時多聞持。
所謂「聞持」,就是多聽法,多修持。因為有理解才能夠有「正修」,「解行相應」對佛法才能夠真正有成就。假如是你對佛法不了解,或者是人云亦云,亦步亦趨,隨人家道聽途說,而去說種種似是而非的法,其實這些都是不務實際的。
所以我們學佛法,就是要聽聞正法,要多聽多聞,若是自己能夠閱覽三藏十二部法,或者歷代祖師的註解、開示語錄等,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來啟發自性,這樣一來,學佛修行就不會錯誤。然而,不管是初學也好,深學也好,初修也好,久修也好,都不離念佛三昧最好。
在這個末法的世間,要學「密法」,實在是不簡單。所以最起碼的方便,就是「念佛」,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因為南無阿彌陀佛,深也可以概括華嚴經的「十玄門」的境界,淺則連三歲小孩乃至老太婆,都能念南無阿彌陀佛。最平易也最甚深!所以南無阿彌陀佛,就像大海一樣。
在彌陀願海中,也可以「淺」,在淺海中可以讓小魚兒泛游;也可以「深」,在深海中也可以讓大魚,自由來去自在遊蕩。所以阿彌陀佛「三根普被」,眾生都可以奉持。
而且在「念佛法門」中,你由「事修」念南無阿彌陀佛,然後慢慢深入,由觀心來念佛,或從「觀無量壽經」中的「十六種觀法」來修持。或者是更進一步以「觀照念佛」,而進入「實相念佛」,再由「實相念佛」而獲證「上品上生」為修要。
由「事理」一心的實相念佛,能夠在世間自在,也能夠往生自在,也能夠往生求得「阿鞞拔致」,圓證不退轉的菩提。是故學阿彌陀佛的法門,與學密法是本來無二,叫「淨密雙修」,也可以說「顯密雙修」。
對很多無法深入佛法的人而言,念「阿彌陀佛」,畢竟比較容易的多,或者可以念阿彌陀佛的「心咒:嗡 阿彌達哇 啥」,恆常的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或者心咒,久而久之便能與阿彌陀佛相應,獲得阿彌陀佛的加被。所以,我們平時也可以把阿彌陀佛的修法,讓大家知道。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,有很大因緣。很多眾生將來成就佛道,都必須經由淨土法門,以趣入無上菩提。
是故,我們學佛法,也不妨從「淨土」方面去著手。然後如果你願意多看一些密法的話,那你也可以繼續,依著自己所了解的去精進,以深入了解更上一層的佛法。經由了解,你自然能廣修一切法。而且由「一法」能夠演變成為修「無量法」,而無量法可以攝入一法修。
當然,你也可以將阿彌陀佛的法門中,修「頗瓦法」之類的法或「中陰成就法」,圓滿契入於最上甚深的「華嚴三昧」中。也可以再進一步,將整個密法裡面的精華,攝入淨土法門來修,這都是可以的。因為真正的「圓頓佛法」,都是無罣無礙,法法平等無二無別,所謂「中邊皆蜜」、「無法不爾」。
佛法如蜜一樣,不論是兩邊或者中間的甜味,都沒有差別相。只要你心能契入所謂的「總持義」的話,那麼「一智」就俱足「無量智」,「無量智」可以入於「一智」。同理,「一咒」就俱足「無量咒」,「無量咒」也可以入於「一咒」。這等於說稱念一尊佛名,就是念無量一切佛名,功德無二無別。
在釋迦牟尼佛「授記經」裡面說,念阿彌陀佛或者念釋迦牟尼佛,念一佛號就等於念無量諸佛號,功德無二無別。所以我們學佛法,只要有專心,專於一切,制心一處無事不辦。這表示說我們學佛法,起先不要太複雜,修的太複雜的話,反而不容易取證,不容易相應。
所以學佛一開始,要單純化一點,然後由單純慢慢逐漸轉深,一步一步的深入你所應該修的法門,約而能博,博而能約。譬如說,修息增懷誅,你可以自在的去修,當你有一段時間的成就以後,你自然就會慢慢的演變、增加。就如同滴水一樣,剛開始幾滴水只堪一杯,然後你天天滴,滴多了自然就成為一個大甕,然後再變為更大的小潭,慢慢積就這功德水,假以時日,自然宛然如同湖泊般,乃至大海般!
學佛就是要有這種陸續修的心,恆毅不斷的心,一直的修下去。「如雞抱卵」般,要天天抱,使暖氣不斷、不失,才能孵出小雞。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,要把持這種修法的「暖力」,也就是要持續修法的熱忱,天天把持這種學佛的熱忱與虔誠力。不要始勤而終惰,一曝十寒。
那麼,一但持久了,自然在任何的修法當中,就能感受種種不同的績效,自然就會有法喜,自然就有解脫意味,自然就有這種灑脫自在的三昧靜定境界,這種種的境界,便能慢慢突顯出來。到了這個時候,我們就不會像以往那麼的計較得失、看不開、放不下,自然會慢慢的,把種種不好的情緒放下,也能夠轉煩惱為菩提,也能轉生死為泥洹,也能夠轉種種的「迷惑力」化為「智慧力」。
鑽木取火因勤功‧三昧悉地要修恆
行中無我普明照‧證滅圓現大法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