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眾生,遇境著境,遇法著法,遇人著人相(上)
﹝唐卡--西方三聖﹞
一切眾生,遇境著境,遇法著法,遇人著人相(上)
上師開示錄
不能善觀諸法無常,諸法無我,諸法本空,故逢緣不能直契心源,總隨它去,一點都做不了主。既不自在,便率爾旅遊六道,生死難了。現在要一反從前習氣,要把熟處轉生,生處轉熟。
熟處要轉生,就是往昔的這些習染,著相的習氣,要慢慢的把它轉為生疏、疏遠。那生處要轉熟,就是把無相的三昧,無著的正定心,慢慢的把它調適過來,慢慢善轉,然後就可以一步一步的由勉強而自然,由自然而入一心,由一心而入於任運自在,由任運自在變成無功用行,自然就能夠合乎無生法界。直契本面,不著輪涅二相。
其實修行沒有什麼善巧,比如念佛也是一種轉生為熟的方法。要調伏妄念,妄念本空,調個什麼?於念不作真妄分別,彼自無殃,勿傷之也。要知道著相的念頭,對境起心,心隨境轉,這些都是屬於一切始終為往昔無始劫來,一向都是對物生心,對境起念,心都是隨境轉,心隨物轉。所以六塵本來不二,但是我們一但執著了,就變成生滅有為法了。
至於人如無情物不起感應,這是不可能的。所謂聽而不聞,視而不見,根塵六識宛然,而了了於心,洞見緣生性空,五智能圓具,並非無見聞覺知,不可誤會佛法。故立一切法而無所住,才可以達這種目的。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遍佈法界,與一切法本來都是同在。也可以這麼說,我們的佛性跟一切生滅法都是同在;我們的菩提與煩惱法都是同在;我們的離緣境界與生死無常都是同在。所以一念迷就被它轉,一念悟就又轉過來,如明暗同在一個空間一樣,所以要常常的去觀照,則無明本明,真如昭然,一無隱蔽。好好保任此大光明體,打成一片,即為真精進。
至於初學方便,因為凡夫心內,好像沒有一個柄,很容易就被業境拖過去了,我們好像跟魔拔河一樣,要有個定樁,腳有個定樁的話,那麼就可以有力量跟它對峙。假如沒有的話,就輕易的被拔過去了。
那麼這個定樁是什麼?學禪定、學咒,或者念佛號,這個就是定樁。讓我們有可以依偎的地方,增加自己的力量。所以假如是由於著相,由於起心容易隨境轉,就是需要成就「事一心三昧」,乃至「理一心三昧」。或者是念咒,得「陀羅尼三昧」,得「無上旋陀羅尼三昧」,圓證實相的「金剛理趣三昧」。這樣的話,就有力量可以定住自己的信念。那自己的慧力、觀力、照力,初學般若都是不堪一擊,如魔的力量就像石頭一樣,我們就如卵一樣,讓它一打就破了,很容易就生退心、退轉,如到世間花花世界很容易就同流合污一樣,要能夠反觀自己,照見內心本不生、本清淨、本無住、本無我的自性,那需要相當的力量。這種力量也是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慢慢要去觀照、反照、覺照,然後能寂照不二。到這時候,心如金剛,一切所不能破,才有出火宅的份。
一般來說,起先應該是從靜中著手。比如說靜中念佛,靜中課誦,靜中打坐修持都自在以後,然後可以在動中歷鍊自己的忍辱力、通悟力、伏忍力,法忍力、順忍力、無生忍力來調伏調伏。調伏久了就像一頭牛一樣,起先要鞭打才不會去犯煩惱草,才不會隨便去吃人家的五穀。久了牠就不會隨便吃旁邊的草、五穀,調伏自在,該吃的才吃,不該吃的不吃。
學佛就像牧童牧牛一樣,起先都把繩子弄的很長,因為在一定的範圍內讓牠自由走,慢慢調伏久了,牛也知道主人的意思了,主人也知道牛的調伏情況,慢慢相安無事。牧童也可以安心在樹下睡覺不必去牽扯牠,不必去管牠,自然就能安然無事,不會在稻田中去犯人家的稻,就是所謂的:「一回入草去,驀地曳將回」。表示說學習佛法,學習這種禪定力,起先也是很容易遇到某種聲音也好,某種色相也好,某種觸味也好,某種六塵,不會很容易就離相,循無明意識,很快地被它吸引過去。所以就必需用般若經咒力量,誦經的力量,念咒的力量,本尊加持的力量,念佛的力量,本尊願力的力量,上師三寶加持的力量,無形中慢慢的淨化,淨化到本來面目。淨化到本面的時候,這個就是調揉自在的時候。就像我們年節做糕點,起先很散亂的麵粉,加入智慧之水,加入凝固力的咒語,以精進力去揉,然後就會調揉自在,調揉到不會黏手。起先會黏手,就表示我們很容易執著,對太滑膩拖泥帶水,不乾淨俐落,處處膠著難脫,眾生界本不妄,因虛妄的意識分別知見,使眾生佛性不顯,也是個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