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心要{卷1-5}
顯密心要
{卷1-5}
尊貴的 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心如地任持.心似大雲雨.心如火焰炬
心似大慧日.心如水本淨.心似大智海
心如風神變.心似不動山.心如無縛龍
心似金剛鎖.心如常住王.心似無盡藏
心如普乳母.心似太虛空.心如涅槃道
心似大慈鑑.心如普渡舟.心本常涅槃
「心如地任持」,我們的心因為要表達這個心啊!很難解說、很難比喻、很難理解,所以般若用種種的方便來比喻我們的心,尤其要很貼切的把自性菩提心表達出來更不容易,所以說真正要了解心,必須開悟不可,要真正開悟才是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自性菩提心,否則的話,都是隔靴搔癢,就是說必須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您要有親身的體驗,要有這個領悟,這樣的話您才能夠完全契入。但是要能夠開悟不簡單,你看一些禪宗大德費了好多時間,如喪考妣似得辛苦參究,然後才能夠真正開悟,可見這開悟的事情,也不是簡單的事,正因為如此,所以佛不得已就用種種比喻,來譬喻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。現在我們說我們的心就像地一樣,像大地一樣,任持著一切法,因為我們的心充滿法界、充滿十方、無所不在,萬法都不離心而有,都由心而顯現、不離心所現前的,所以法即心、心即法,法不離心、心不離法,心法是一體無二的,法有時候有生滅之相,因為隨順次第的時候,法就有生滅之相,隨順真諦的時候,這個法就沒有生滅,所以在生滅當中,也能了解本不生、本不滅的自性,這叫做循事如理,循一切的事相的緣起,馬上可以契入本體,契入這個理性、這個佛心,所以說我們的心就像大地一樣,任持一切法,因為房屋也是依著地而有,萬物也是依著地而生長,眾生也是依地而生存,我們的佛性也是萬法之所依,以心故能成一切法、以心故能緣生一切法,沒有心的話,一切諸法不能成立、不能顯現,所以說心如大地,所以地藏菩薩特別讓眾生理解,我們的心地含藏萬法,一切萬法都由心地而顯現,所以是地藏菩薩。
「心似大雲雨」,我們的心就像空中的雲雨一樣,它普灑甘霖給一切眾生,眾生隨類各得滋潤,就像這個甘霖下降的時候,普天之下,所有的花草、樹木,各隨它的根器,小草就得小草的利益、中草就得中草的利益、小樹得小樹的利益,大葉大枝得大葉大枝的利益,最高的樹木得最高的樹木的利益,各隨所需、取其所欲,那麼各得其利,我們的佛性也是一樣周遍法界、無所不在,隨著眾生的因緣而展現它業道不同的樣子、不同的形態,而每個眾生的形態都有佛性、都有心、都不離心,所以蠢動含靈也有心、也有佛性,乃至像大自在天佛,這個摩西娑羅天王,祂八萬四千由旬高,祂也有佛性、不離心,小至於化生的東西微細的狀態,像螻蟻、像很多的細菌也應該都不離佛性,因為佛性是遍滿一切處、無所不在的,所以大至十方諸佛的這個無邊身,叫作須彌山王佛或無邊身佛,小至於蠢動含靈都有佛性、都不離心,所以這個心就像大雲雨一樣,普灑一切眾生,眾生隨所需要的感受祂的利益,我們形體小的,這個佛性好像隨著小,形體大的,佛性好像隨著大,其實佛性沒有隔閡相、沒有大小相、沒有長遠相、短促相,還沒有生命的長短相,都沒有,而是一體遍滿,而且是平心等持,沒有說有分別心,我給你小的,眾生就有小的這個佛性;給你大的,眾生就具足大的佛性,而這個佛性不是這樣去分析的,起這樣的念頭,這樣的話就不公平了,佛性平等,一切眾生,雖然小,但是它的佛性、真正的佛性一樣周遍十方,比如這裡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瓶子,都是透明的空瓶子,小到一髮這麼小,大到虛空那麼大的瓶子,有一釐寬的瓶子、有十釐寬的瓶子、有百釐千釐寬的瓶子,這瓶子裡面空空無物,這個時候,我們把小瓶打破,那裡面的小空跟外面的大空也是融成一體,對不對?那麼動物雖小,我們把牠超生,讓牠能得度,牠也能成佛,像這個鸚鵡、很多鴿子,體積雖小,但佛性一樣是周遍法界,一朝打破它的四大相、打破它的五蘊相,那它的佛性也是遍滿十方,跟諸佛無二無別、無有高下相,這個身體高廣的天人,它的佛性也是一樣平等、遍滿法界,不因為它體積大、數量相高寡,就認為它佛性比別人多、比別人強,不是這樣,佛性是平等普賦,個個具足,一中具無量、無量具一,小不自小,所以小能納無量的須彌山;大不自大,所以大能入芥子,這就是微妙的地方。
大圓覺弘法中心-2011.5.7共修法會
「心如大火炬」,心就像大火焰一樣、火焰炬,也叫做金剛焰,把我們的心比喻成金剛焰,一般的火,我們還有人敢觸,但金剛焰你一觸,就燒掉了,燒掉了自己,馬上手就爛掉了,所以金剛焰代表般若智慧,代表我們心的當體就是般若智慧之火一樣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般若自性是不能加任何的名相、加任何的知見之心、加任何的分別、妄念,加醋、加味素、加各種味道,都是我們有為法去加的,眾生妄加上去,本性是素面的、清淨無染的、本自無垢,我們把它加入種種的名相在它的身上,其實心本不生、心本無我、心本一念清淨、心本無染、心本一法不立。所以只要你立誰有、或立誰無、以心是有、以心是無、以心是非有非無、以心是亦有亦無、以心是染汙的、以心是清淨的,都是隨你們後天去給它安立的,而它的本性是如大火炬一樣,一切名相知見皆不能倒入,就像這裡的大火炬、大金剛焰,隨你投任何的草進去,不管小草投進全燒掉,大草、大樹木投進去也燒掉,任何三界中的一切的東西,在金剛焰裡面都馬上燒的一空,表示佛性是一切法不住的,不住的意思就是不要以為是如是如是、法爾法爾,因法本自空,假如說一切法有爾的話,就變成自然外道,原以為自然形成那樣,這個烏鴉是黑的,怎麼鷺鷥是白的,就把它歸類為一切法,就有它的自然性,其實諸法都會變的,沒有一成不變,所以這個今生為白色的,來生又變成黑色的;今生是男生,來生也許就變成女生;今生是天人,來生又變成畜生;今生是餓鬼,來生是富裕人家,這個都不一定,都會改變,所以法無定相可得,你不要把它定裝,把它這個認為它是如此,永遠是如此,把它定格化、把它歸類化、把它認為它應該決定性的如是如是,這個是錯誤的,因為法無自性,既然無自性,就是隨因緣能變囉!這個才是無我而成一切我,無相而能成一切相,無住乃能夠遍住一切法,這個是大火焰、金剛炬。就像我們現在吃的榴槤,全體都是刺,都不可以摸觸它,就是不要安名相,不要安它的名相,人也不要安人,動物也不要安動物的名字,五蘊也不要安五蘊的名字,四大也不要安四大的名字,一切萬法不要安萬法的名字,個個寂滅相,物物皆不生,要如此去體驗,這叫做名無附物之功,物無當名之理,就是說名也寂滅、物也寂滅,個個皆寂滅、個個皆不相到,不相到就是生即滅,滅本生、生本滅,一切法都是因緣相,沒辦法說這個把它影射為那個,而彼影射為此,這個就是眾生虛妄之見,妄想分別之見,而其實法法不自法,心心無所心,處處皆寂滅、處處皆不生,你不要把任何這個法當為法。所以說狗有沒有佛性呢?你不要說狗有佛性,為什麼你這樣執著呢?因為佛說一切動物、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狗當然有佛性,那祖師為什麼說狗沒有佛性呢?狗有佛性嗎?「無」字大有可為,這個「無」字大有問題,「無」字表示空,空的意思非有佛性、非無佛性、亦有亦無佛性、非有非無佛性,離四句絕百非,要這樣去理解。這個趙州和尚,有一天,四個子弟圍著看一隻狗,在那邊爭吵,一個說這個狗是有佛性,一個說狗沒有佛性,一個說狗亦有佛性、亦無佛性,所以三個人都去問祖師,問這個趙州和尚,第一個問狗有沒有佛性,祖師就說:「無」,他就回去說:狗沒有佛性的啦!你們說的不對,另外老二就說:哪有這樣的事啊!我去問問,你大概聽錯了,老二再去聽聽,問祖師狗有沒有佛性啊,祖師說:「有」,他這就回去啦!說我去問,祖師說有,有佛性啊!另外一位去問,說狗有沒有佛性?他說:「亦有亦無,有的時候是牠具足佛性,無的時候是理性本空,所以亦有亦無啊!」另外第四位弟子去問,這狗到底有佛性還是沒佛性,他說:「非有佛性、非無佛性」,所以這四位弟子永遠在那邊吵。後來,個個悟到真實的心地這個佛性,才知道狗非有佛性、非無佛性,非亦有亦無,非非有非無,這是超越四種假相,四種分別相,超乎眾生的執著相,這個時候才能圓融自在,說有也可以、說無也可以,說亦有亦無也可以,說非有非無也可以,這叫做離一切相,才能夠成一切相,不著迷於任何一相,才能圓滿說一切相。像盲人摸象一樣,盲人摸這個象的腿,說象如柱子一樣,摸到牠的耳朵,說象如畚箕,摸到尾巴的說像掃把,摸到這個背部說,象像牆壁,這個群盲,生來眼睛就盲啊!瞎呀!從來沒有看過象的真面目,所以他們各執一方認為象是如柱子才對,說象如掃把才對,說象如牆壁才對,他說象要如畚箕,這個叫做不能窺全豹!就是窺其一般,像井底之蛙一樣,所見不大,各因為你所了解的某某如此如此,其實都不對,但也都對,都對的原因是你們個個一部分的相,都對,因為腳如柱、尾巴如掃把,個個取相都對,但是,你假如說,將整個相全體來說,那你們都不對,只是了解部分而已,不了解全體,所以我們眾生的佛性到底是什麼樣子?你要明心見性,你的心到底是什麼樣子?心是冷的還是熱的?心是有為法、無為法?心是在天還是在人?還是在一切處?還是不在一切處?心是在身內還是在身外?心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或是在六根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中或是在六識當中,都不是。或者是在水大火大風大,在六道中,也不是,那不在六道中,也不是,三界中呢?也不是,出三界中也不是,什麼都不是,但是什麼都是,因為法法皆是佛法,處處皆是真心,有情無情同圓種智,西方三聖是法王身,翠竹黃花也是如此,那麼西方三聖也是如來的廣長舌,哪一樣不是心啊,處處都是心啊。易易易,百草頭上祖師意,難難難,十擔油麻樹上攤,哪有一個地方是不是心,哪有地方不是心,都是我們去執著而生,認為是有心,認為是無心,認為是如此,認為是如彼,這些都是一偏之見或是一個管窺之見,不能窺全法,就是說眾生對心的理解不夠完全、不夠整體、不夠圓滿或偏在於某一方面,凡夫就偏在於有相的法,二乘就偏在於空的法,菩薩才能夠空有不二,兼具一切而不著一切,所以要了解這個空,就像大火炬一樣,什麼都不能著,任何的知見,百八名相的知見都不能著,像這個金剛焰、大火炬,如此了解,你就知道這個佛性是超一切相,佛性是超一切名相,佛性是不立一切法,佛性是本自無生的,佛性是沒有任何沾著膠住的。
「心是大慧日」,心就像廣大無邊的慧日,智慧之日,叫做大日如來,因為祂的體大無邊、相大無邊、用大也是無邊,體相用都是無量無邊,所以就像智慧的日。太陽表示我們的智慧,因為具足智慧,所以愚蠢的凡夫沒辦法理解,就像慧日普照,種種相都是清清白白顯現,明明白白現前,一點都不會錯誤,佛性也是一樣,本來充滿在一切處,你如果開悟了,你就知道物物都是全彰本體,不只彰顯自性菩提心,處處都是顯現如來的菩提心,沒有一法不具足,但是不了解的時候,就處處都看不到自己的菩提心,處處都不了解你的心到底在哪裡,天天跟自己的心在一起,偏偏不了解自己的心,天天都跟如來在一起,偏偏不了解佛到底在哪裡,就是說自己、眾生都是浸在飯桶裡頭餓死,所以說眾生很可憐啊!
「心如水本淨」,心也像水一樣本來清淨,至於為什麼會染汙?都是我們自己外加上去的,這些垃圾、骯髒的化學毒物加上去,才會變成濁惡不堪、穢濁不堪,假如你不加上去的時候,這個水本來清淨,像我們看到高山上清幽之處,水都是極清淨的,沒有社會的染汙,沒有人間的一切染汙,本來清淨,我們的心也是本來清淨,但是後天受到不好的教育、不好的環境,大染缸以後,脾氣也壞了,也容易產生各種的貪嗔癡慢疑,變成一個道道地地的凡夫脾氣,所以就沒辦法修成如來本淨的佛果。所以心本來像水一樣本是清淨的、本自平等,但是我們有業識之風去翻攪,讓這個心不安,有無量劫來的惡業報應,有種種世間污濁之相,染汙自己的心。
大圓覺弘法中心-2011.5.7共修法會
「心似大智海」,心像大智慧的海,大智海叫娑婆若海,娑婆若海就是般若為海,以般若自性為海,為什麼說海?海具足無量諸寶,海裡面有很多寶,比如說最重要的四種寶,一種就是大火焰寶,這種寶能夠調節這個海,讓它不會一直增多,因為有這個大火焰,燒燒燒,它裡面的水蒸發掉,保持平等、保持不增益、不氾濫,另一種寶就是大水晶寶,水晶寶就是像烏龜的樣子,它會從它的四個腳、頭跟尾生出這個水,生出清淨水,四大海水被太陽照射乃至被流失、分用的時候,海水不夠的時候,它就自然會生出來,生出海水,讓這不夠的海水增加到原來的水位。另一種寶是大定寶,在裡面它就好像孫悟空的這個金箍棒一樣,讓海水不會增益、不會喪失、又不會興風作浪,保持等持力,這個就是大定之寶。另一種寶就是能長一切生物、一切的寶物都能夠從大寶聚而生,所以這個寶能夠具足,隨眾生這個福報能產生種種魚蝦之類的,乃至種種寶類、珍珠類、車渠類、瑪瑙,一切都會莊嚴到好像龍宮一樣,七寶具足讓眾生能夠受用,有福報的人受用,也能夠因為寶的關係能任持這個世界不會壞掉,這個心就像大般若海,這個大般若海表示說四眾之流都歸入於海,就是說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,一一都歸這個智慧之海,都歸娑婆若海,這是以小能向大,修任何法、八萬四千法都可以入於最上一乘的法,都可以入於這個智慧之海,所以說四眾弟子假如出家的時候,他的姓氏都改成釋迦摩尼佛的釋,那是因為四眾於出家的法相,都是流歸大海,平等無二,只通一個釋種,就這樣的意義。
「心如風神變」,心就像風一樣,風一吹,吹到任何地方,它不會留在某一個地方,這是無住處,沒有住著的念,心無住著的念,無住處應無所住,就是說顯現在哪個地方,只是拂掠而過,不會留在當處,這是代表我們的佛性,是無住、無著、不染不著,才能夠神變自在,因為風代表能夠運動自在,能變法自在,風從哪方面吹都可以,隨各個不同方向走,風代表變化無常,也代表一種神通自在力,神變自在無礙,風又可以化為風輪,化為我們坐的法座,所以要到十方世界,一念入風輪的時候,馬上普到十方一切土,這叫做不急而速,就像我們這個法性身周遍十方,心周遍十方,所以一念入定的時候,你就到達十方淨土一切處去,這個是無遠弗屆,處處都是你的佛土,叫做不動本處,遍至十方,這是真正的大神變,大自在的神足。
「心似不動之山」,心就像不動山王一樣,像須彌山,它有鎮定力、不動力,所以又能夠安鎮三千大千世界不動,這個代表我們心,本來都是如如不動,心都是周遍法界,盡虛空遍法界,都是你的心,這心像虛空一樣,沒有人能推翻虛空,你千軍萬馬要推虛空都推不動,千軍萬馬要拉虛空也拉不來,千軍萬馬要把虛空壓抑下來,也沒辦法壓抑它,千軍萬馬要把它頂上去,也頂不高,高而無上,低而無下,所有無邊地、無有隔礙,周遍法界而無所在、無所不在,無所在所以沒辦法動它一毫毛,無所不在,所以你再怎麼樣把它移走,它還是充滿一切處,比如說我這裡有一個大桶,把這裡的虛空裝進去,然後用塞子把它封起來,把它運到別的地方,然後再從那邊倒出來,這個時候,這裡會少一桶虛空嗎?不會。那邊會增加一桶虛空嗎?不會。而虛空有沒有去來?不應該說沒有去來,因為從這裡運到那裡,不應該說沒有去來,但是既然是虛空哪有去來相,這裡不減少、那裡也不增加,所以應該沒有去來相,非有去來相、非無去來相,在這裡不減、在那裡不增,不增不減,平等如如,所以移等於沒有移,轉等於沒有轉,動等於沒有動,佛性也是如此,於此不遷、於彼無住、不減、不增,都是如如,遍佈一切處而無法可得、無相可見,這個心也如此,所以佛從娑婆世界到別的世界去說法的時候,佛的法身還是不離娑婆世界,不要以為佛去給佛母說法、給母親說法、給妻子說法,娑婆世界就沒有佛了,不會這樣的,祂真正像說法華經的時候,三千大千世界的三十三天,每一天的天王宮殿都有釋迦摩尼佛在,同時在說法,而且四萬億佛土都有釋迦摩尼佛同時說法華經,所以這個佛祂一身成無量身,周遍十方,去來皆如如,從別的世界到這個世界的時候,這裡也不增,那裡也不少,所以祂盡管跑到十方諸佛世界去,祂還是法性不動,還是在這裡坐得好好的,本尊跟分身,分身在無量,本尊依然不缺少,這個是不動本處,遍至十方,不動本處依然在原位不動,但是身滿十方、無所不在,所以說心像不動的山王一樣,我們的定力也是如虛空不動,如如不動,虛空我們怎麼樣給它爆破也不壞,用核子彈把它炸毀,虛空也不會毀、不會分,用毒氣來毒害虛空,虛空也不怕,不受毒害,用大水灌它,它也不受水患,你用火燒它,虛空也不怕,它依然是完好如初,這是基於不動之體,就像不動之山王一樣,湛然不動。
「心如無縛龍」,心好像沒有繫縛的龍一樣,這神龍,不見首、不見尾,為什麼不見首尾?不見有開始,也不見有尾巴,尾巴就是終了,無始無終,心是無始無終、無長無短、如始如終,像個圓圈一樣,哪裡是頭呢?哪裡是尾呢?都可以是頭,也都可以是尾,這裡是開始為頭,終了為尾,尾的時候,正是開始的時候;開始的時候正是終了的時候,點點如是,即生即滅、即始即終、非始非終、非生非滅,這個是如環無端,規中而已。所以說心如無縛之龍,因為神龍是不受一切的形貌所限定,它能夠自在於法界間,像這個不動明王,不動明王的中間拿著金剛慧劍,慧劍的周遭有一隻龍,圍繞著劍,慧劍是不動的,智慧的空義,能斷除一切有漏的一切法,讓他們不生,一切法不生,像這個金剛劍,繞著這個神龍,就表示說變化自在,雖然不動,但又能緣起而變化自在,能夠興一切法緣、興一切妙雲來利益眾生,說一切法利益眾生,入無量三昧來利益一切眾生,這個龍就代表一個活活潑潑、自自在在的,所以心不是死死板板的,不是像石頭一樣硬梆梆,不是像虛空一樣,一切都不會起作用,跟它只是個比喻而已,所以佛性跟虛空都還差很大節。因為虛空它不會變化,永遠是空蕩蕩的一個體而已,佛性是能夠周遍法界隨智慧的因緣、隨定中的因緣、隨善緣的因緣,能夠心悟無量的法,去度無量眾生,而且心能夠一體化無量體,虛空只是一體而已,不會變,這個佛性它是一中具無量,無量具一,所以它的大跟虛空比,虛空只是一,佛性是無量的虛空,因為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
「心似金剛鎖」,所謂的金剛鎖就是鎖住不動的意思。金剛表示不會壞,表示定力永遠不會壞,定力永遠不會受干擾,而產生開鎖的情況,開鎖表示說這個鎖不住,定力定不住,心就像金剛之鎖,一鎖永遠是定在這個法界、定在無生法界裡永遠都不變,任何的世間所起的當體都能夠回歸自性,不亂於自性,處處都不亂於本體,這個是一金造萬器,器器不離金,就是所有的形貌,用一個天金把它造成各種動物、各種人物、各種形體,一一形體都是天金、紫摩檀金,它的體質都是一樣的,所以形可以萬變,而它的本質永遠是一個金而已。永遠是金代表說,三界一切法任你怎麼樣動、任你怎麼樣現前、任你怎麼樣緣起、任你怎麼樣變化,千變萬化都不離本來面目,都不離本來的自性,都不離本來如如不動的本體。這個像千波萬浪的海濤充滿在海中,每一個波浪都不離水,每個海浪都不離大海之水,不離智慧之水,沒有說哪個波浪沒有水,能離水有波浪,不可能,所以波波皆是水。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,法法皆是心地法,物物皆是如來的實相體,沒有一法超出此心地之外,所以叫做金剛鎖,永遠不會亂、永遠不會出此之外,這個叫做總持,能持萬法,持無量義,總無量法,持無量義,皆歸於心地之門,這個是鎖的意思,鎖即是不動不牽,永遠不會走漏,無有滲漏。
「心如常住王」,心就像是一個很有威德的國王,能夠常住在他的國家裡頭,不受戰亂、不受奸臣、不受外面的反叛,才能夠常住在他的本位上,常住在他的皇宮、王位,能夠掌持他的王的威德,皇帝的威德,統攝天下,像轉輪聖王一樣,能夠統攝四天下,這個有大自在力,王代表大自在,我們的心也是大自在,任何的三界一切法,都不能夠擾亂它、攪動它、移動它、變化它都不可能,這是佛性永遠不變的。它是隨緣,可以隨一切緣,但是它的自性不變,這是心的微妙處,心它不是呆呆板板的不會隨緣,它能隨緣,但是任何的隨緣都不變它的本性,不變它的本體,像常住之王一樣,得大自在,不受一切四境的小王、敵境所干擾,任現何處皆是大王,不變種性。
「心似無盡藏」,心就像無盡的寶藏一樣,因為心攝萬法,萬法皆不離心而有,所以心能總持萬法、總持無量藏,無量藏裡面包含智慧藏、三昧藏、無盡藏、妙意藏、多寶藏或者是無量的總持藏、無量三昧藏都是在裡面,無量藏就是總持一切藏,所以叫無盡藏,沒有盡、始,好像得道的聖者在洞裡面打坐的時候,諸天送這個米食寶袋在小洞中,米就取之不盡,跟他取一碗,一碗就滿起來,拿兩碗,兩碗都滿起來,都不會消失,但是這位聖者成道後往生了!有人貪心去整個想把它挖走,就把洞口由小弄大一點,全部給它拿出來,一旦弄成大洞,寶袋飛走了米也不出了,全部都沒了。人的貪心一起,福報都沒有了。
「心如普乳母」,心就像一個養育三世諸佛的大乳母,大乳母是一個比喻,表示說以甘露來養育眾生,而這些甘露就是法性之水,法性的甘露,法性的甘露能長養一切三世諸佛,三世諸佛都必須要吃這個大甘露,才能夠圓證菩提,所以就像一個本不生的佛母,乳是代表甘露的意思,代表甘露普育三世一切佛,這個是大乳母,如摩耶夫人一樣。
「心似太虛空」,心就像虛空一樣,無有邊畔、無有形貌,也不受一切萬物任何的割截、任何的侵擾、任何的誣衊、任何的染污都不會,虛空永遠常淨,暴風雨一過,它又恢復本來的清淨。假如說有一天整個世界都末了,壞了,世界都滅了,然虛空也不會滅,所以虛空是常住自在,像太虛空一樣,永遠如如、永遠常在。
「心如涅槃道」,心就像這不生不滅的涅槃大道一樣,它是不隨世間的生滅法輪迴的,這個心,你在天界也不增,你在地獄界也不減,所以說它不屬天途所攝,也不屬於地獄三途所攝,它能夠到處不隨法轉、不隨相轉、不隨業道轉,像涅槃一樣有自在力、有無生力、有湛然本淨力。
「心似大慈鑑」,心就好像大慈悲的明鏡一樣,鑑是古時候的鏡,明鏡當台普照萬物,心歸無生,就是說明鏡當台,明鏡就是心如明鏡一樣,周照十方一切世界,所有的萬物都是鏡中的影子、都是心境中的影子,我們的心就像體積廣大無邊的鏡子一樣,萬物都是心中的影子,知道是影子就知道這個虛妄不實在,影就是非實非虛,如水月空花,沒有實法可得,所以就能悟得三界一切法都是如夢幻泡影的,都是不實在的,那麼心就不隨法轉,也等於說鏡體不隨影子轉,影子再怎麼複雜,清淨的鏡子永遠是清清淨淨、明體不變,所以這個影子生生滅滅,它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。
大圓覺弘法中心-2011.5.7共修法會
「心如普渡舟」,舟就是船,像普渡眾生的慈舟一樣,我們的心,學佛有學小乘、有學大乘,學這個五乘之法,各有不同的願心,那麼你得的業果、得的道果,也會各個不同的成就,而我們的佛性是沒有大小之分的,沒有隨眾生緣生緣滅,而變它的本性,我們佛性永遠是無量無邊,廣大不可思議,你雖然是初發心、雖然是學外道法、雖然是初入佛門,但是你的心跟菩薩沒有差別,跟如來沒有差別,這是我們自己侷限自己,作繭自縛,其實你的佛性跟如來佛性是沒有差別,所差別在於你用功不用功,發心不發心,有沒有這個願力,有沒有真實去奉行、真實去理解,假如沒有這樣的話,那你自己就變成一個生盲的瞎子一樣,在大道之海當中,自己把它規範成小,侷限成一個小範圍,然後你只能在小慈舟中運渡,其實整個大海你都不了解,只是偏在於一個小小的範圍,在那邊認為是修大道,這是很可惜的。
「心本常涅槃」,說我們的佛性、佛心,是本來常涅槃,是無始劫來,都是不生不滅,無始劫來,都是在無生法界裡頭的,我們的佛性是永遠如此,現在雖然被這個無明煩惱所迷。迷失自己,淪落六道、三途,但是都是夢而已,一旦夢醒來,這些六道輪迴不可得,三途惡道不可得,一切法本自不生,一切法本自不滅,所以說眾生本來都是在涅槃中,我們心就像涅槃一樣,不受世法所迷、也不受世法所變,不受一切塵沙、過眼雲煙所迷失,它永遠是清淨如是,永遠是常樂我淨,永遠是不受一切干擾,這個是佛性的甚深不可思議力。
{待續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