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照三昧(下)
觀照三昧(下)
佛法是在知中了知本空,觀想知道觀想本寂,定中知道了無定相可得,於三昧中知道三昧與世間法平等無二。所以這個時候,可以由三昧心入,也可以從法界眾生相出,都無罣礙。所以由清淨身入定,由五濁身出定都可以。由智慧身入定,由煩惱身出定,這是個學佛法的微妙處。它可以說是活潑自在,如一個葫蘆在水上一樣,按哪個地方它都會翻騰而起,不會沉溺在某一個定點。或者是活的定盤心,就像一個秤子一樣,秤裡面有一個鉈心,它是隨物的輕重而轉移。學佛也是一樣,它的定與法要恰到好處,如涵蓋相合正好恰到其分,如母雞孵出小雞,啄啐同時。
比如說:有一微塵的法,就有一微塵的空;有十微塵的法,就有十微塵的空;有無量微塵的法,就有無量微塵的空。它是空與有,一定是相涵蓋的,涵蓋不二。就是有個聲音(杯與蓋相碰之聲),就有這個蓋,雙運自在。所以學法這個定啊!一定是要跟慧是等持的,絕對是跟慧等持,不是偏頗在一個奢摩他,也不是偏頗在一個毘婆舍那,反正奢摩他跟毘婆舍那、三摩波提、禪那,本來都是互相交運,有時候要偏於定,有時候要偏於觀,這是因為要善巧學佛的關係。昏沉多了當然就要明觀自性。這個觀要特別明朗,才不會昏沉。假如你是掉舉太多了,那麼你就要奢摩他,要偏於定,來使定慧等持,這是善巧,修學的加行方便法,而不是究竟的本意。
究竟本意是定慧,一定是雙運的等持。任何一切處、任何一切法,它都是定慧等持、啐啄同時的。是個平衡力量,有緣生的力量,就有真空的理性本體,一定是相輔相成在一起,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一樣,所以說世間的俗諦即是出世的真諦,當體無差別,只是迷悟的差別。迷就墮入世間法,悟就能夠解脫自在,能夠歸於涅槃自性。其實輪涅了不可得,大智故;不住於生死,大悲故;也不住於涅槃,這個就是菩薩的相。菩薩的相一個腳踏到地上表示不著涅槃,即不住無為,一個腳盤起來,不盡有為。不著於生死,也不住於涅槃。一腳下去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,也同時本體不離一切相,不離法界相,不離眾生相。所以意義就是如此。
像四面佛 一個手按住心,也代表著一切處不離三昧(菩提心)的意思,不離三昧心,不離三昧等持心,時時刻刻都在三昧當中。法螺就是法輪常轉的意思,沒有一刻一時不轉,而且十方三世一時轉。不會說清淨處才轉,污穢的地方就不轉,不會這樣。我們這個道體啊,在佛殿也有道的本體,即使在廁所也不離道的本體。所以道體它是不垢不淨,湛然常住如虛空一樣,不會說在道場裡面才有虛空,廁所裡面沒有虛空,不會這個樣子。因為平等性智本來是遍佈法界的,所以這種三昧力,無一時無一刻不入三昧,沒有一法不入三昧,沒有一相不入三昧。
所以菩薩觀法界現就在三昧中,不管是動是靜,一切相都是不離三昧,語默動靜都不離三昧,十方諸佛當然更是不離三昧,可離非三昧耶,就是可離者非道也,一樣的道理。因為三昧是屬於不生不滅為三昧,十相法界為三昧,一真法界為三昧,菩提妙心為三昧,勝義菩提為三昧,或者是俱生勝慧為三昧。所以三昧其實是代表不從過去開始,不從現在開始,不從未來開始,是本自無始。為什麼?達本無生故,非三際心故,所以不見過去心,不見過去相。所以三昧不從某一個定點才開始,是無始劫來就開始了。本無所生亦無所滅,一入此地就沒完沒了了。永遠不會斷滅,永遠不會說三昧忽然在某一個時間,某一世忽然斷掉,這是不會的。這三昧永遠不會斷掉,就像虛空永遠不會因為核能戰爭,就把虛空粉碎掉了,它還是永遠存在。
學三昧也是一樣,三昧心就如虛空一樣,一切處一切時都在,左之右之都在,瞻之在前忽焉在後,左右逢源一切皆是,所以這種三昧是大乘的三昧,是無盡義的三昧,總持義的三昧,所以這個是無限量相的三昧,無憎愛相的三昧,沒有時間相的三昧,不像聲聞,我入定的時候才入定,出定的時候,定相沒了,這種那伽大定是沒有時間相的,非過去、非現在、非未來,三際一如,普悟於正定中。
所以一念即攝三際,一念如攝三際,無攝無際,念念也是如此。所以這種三昧是我們學佛不生不滅的,超乎空間相的。既然超乎時間相才能得無量壽,超乎空間相才能夠成就普遍色身,這個法性身普現全身,就是這個樣子。沒有內外的隔礙,非廣非狹,遍佈十方,這是真正三昧的定義。
聽吾偈曰:
自性本定何用制 自性金剛不可斷
自性本空將何隨 自性無生不可常
自性本離烏用捨 自性隨緣不可主
自性本即烏可棄 自性不變不可賓
自性常住不可滅 自性無餘不可異
自性無相不可生 自性遍滿不可同
自性無邊孰可中 自性三諦不定一
自性無扁奚用圓 自性平等本非三
自性具足不可空 自性歸元永不遷
自性寂滅不可有 自性一味不二門
自性不動不可亂 自性醍醐甘露味
自性無執不可定 自性成佛圓滿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