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鐵成金(中)
點鐵成金(中)
上師開示錄
「法法本無法」,就是修法的當體,本來寂滅,本來不可得。「無法法亦法」就是說,在無法的當體,也能顯現真如的本性。「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」,就是我付囑這個無生法門的時候,實際上了無所付!一法不可得!也就是所謂的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」,如此方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,如來雖然於四十九年中說那麼多法,乃至於無量劫來,不停地在法界一切處說法,不斷的說法,而實際上卻不說著一法分,不著一丁點的法。
這表示說,法的當體,一一寂滅,所以「隨說隨掃」,像金剛經裡面所寫的一樣,隨立就隨破!讓你不要去執著,不要在這痕跡上去執著它。以免說我見你就執著我見,說人見你就執著人見,說眾生見就執著眾生見!一切法要湛然而不執著,所以在諸見上,不要立知!諸見立知即是無明本,無明之本!只要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!這表示說,我們在任何知見上,不要立知見。既然不立知見,當然也不可以立非知見。當「立」或「不立」皆不可得時,就是清淨本體全顯的時候!
而這個本體,其實處處都俱足,處處都顯現,處處沒有隱沒!可以說這個本體是通體現前!所以物物全彰如來心,心心同歸如來心。只要我們迴觀自性菩提心的話,那麼大家都有,每一個眾生都有,乃至於蠢動含靈都俱足。不管你是大人物,或者是無名小卒,不管是身長高廣八萬四千由旬,乃至於螻蟻。個個所含的佛性是無有差別的。不要以為說,這個眾生相如須彌山般,佛性就比較大、比較高。而誤認為小小的螻蟻或是細菌這般微小,佛性就比較少或是沒有佛性。
其實一切含靈都有佛性。而這個佛性也沒有大小的差別相,因為任何一個佛性,它當體俱足在一個法界塵剎當中,雖然只有一丁點,也能化為無盡法界,只要一丁點就能化作無盡法界,所以說芥子能納須彌!其實一芥子不僅僅能化須彌,還能化成無盡的法王剎!就如同普賢菩薩的毛孔,進到祂的一毛孔中,任你用八萬四千劫也遊不了!就連十地果位的菩薩,鑽入普賢菩薩的一毛孔中,盡其所有的神通力,盡虛空遍法界的神通,一直游,一直游,一直飛騰,一直觀察也看不到邊畔,也找不到邊畔,彷彿沒有邊際般!而普賢菩薩的一一毛孔都如是!
可見這個佛性不可思議!在一毛頭上,便能顯現法王剎!在一微塵中,可以轉大法輪!這個表示說,大小可以互入,淨穢也可以互攝。濁世界與清淨世界也可以互入互攝,凡夫界與聖人界也是一樣可以互入互攝。這是佛的神境通,不可思議的神境通,我們凡夫沒有這種力量,不過在般若的智慧上卻可以理解,可以透過般若來理解這種境界。
由於這種聖言量可以讓我們理解,但是我們實際上的功夫還沒做到。就是要依著這種聖言量,返歸自性本具的力量來修,只是把它修顯而已,並不由外入。因為得這種金剛三昧法印心,自然能俱足十力、十八不共法,當然這是將來的事。但是我們目前,就是貴在於知見要正,貴在於能體悟真如本性,能夠還見自性的話,就等於說自己腳踏到實地了。能腳踏實地,那麼修法自然比較安穩自在,如果沒有腳踏實地的話,就容易受生死的遷流!就一直在動一樣,你假如腳踏實地,則一切就彷彿能夠湛然不動,安然自在、安穩自在。如獅子上滾球,動中不動,不亦樂乎。
能如此的話,就表示你得其「主」!得其主,就不再受遷流。得其主,那你就不再作「客」。不用再作旅客,不再客居旅途,天天要換地方,天天要變動,非常辛苦。假如一旦自己能夠作為「主」,那時候就能安然不動,就能入於自性菩提心,能夠如如不動,能夠無所住。在修法上,這句話是很重要的!能夠「應」,應就是代表說,我們的心活活潑潑的,能夠隨順萬法而得自在,隨順萬法就叫「應」。譬如觀世音菩薩,可以隨眾生的需要現種種身。這個就是「應」。隨眾生的需要說種種法,開示無量法門,叫普門。讓眾生也可以尋聲得救,尋聲離苦,這些就是「應」。
「應」就是活活潑潑的,不像虛空般頑然不動,蕩然頑空一片,沒有這種大用力,大體大用力!佛菩薩的這個本性,與凡夫的如來智慧德相,它就具有這種德用!俱足這種根本德用!只是我們目前的無明煩惱、種種罪障,自己繫縛自己,本來不是幻化的,偏偏起幻化來迷失自己,叫作「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」,不是幻化變成幻化。就等於說我們處在這個世間的業流當中,隨著業流一直遷轉,一直遷轉不停。只要我們能在業流中入於中心點,就是「不轉」,轉中不轉,這種轉中不轉就是我們所要學的法門。
就像鏡中的影子,雖然動,但鏡心(明體)是不動的!鏡中的影儘管如何激烈的動,鏡體依然不動!所以鏡子裡面的影,雖有這種污濁相,然而鏡子本身依然清淨不染!清淨不動!這鏡子中雖然有種種的善法相,但是鏡子也是湛然不動。不受善、不受惡、它是常淨不動、湛然不動。自性不染一切法,不僅僅不染惡法,連善法相都不染著,連功德相都不染著,福德相也不染,世出世聖凡一切法皆不染著,所以它的自性是常清常淨,本自不亂,本自不染,本自無我,本自不生,本自常住不變,本自無住不遷。所以這個自性既然如此,我們在修法上也要契歸如是!並沒有特別的妙巧,因為佛法本來是最平常的!至簡至易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!
但是如果你不了解的話,就變成困難。你若是了解的話,那就變得容易。因為佛法即是「易道」也是「難道」,「易道」就是說一切都現前。就像是一個出家人,手拿著錫杖走在路上,前面有人走著,這出家人就將錫杖往地上一卓,人家一回頭,他就問人家說:「是什麼?」開悟的人就因為這三個字就開悟了!很容易就這樣子開悟了!一回頭聽到「是什麼?」就開悟了!但是我們假如是摸不著頭緒的話,那就變成丈二金剛一樣,沒有辦法契入他當下的這個境界,在我們看起來,這也不過是句「是什麼?」,為什麼就這麼厲害?有點鐵成金的力量,有畫龍點睛的力量,使這畫龍馬上破壁而出、破壁而飛的力量,死的也能變成活的!法無難易,貴悟一心,出其不意,當頭棒喝!咄!棒(仗)下無迷悟,喝裡顯妙心,心無所住處,慶快一物無。
這表示說我們在學法當中,得著這種般若法門,念念能夠思惟、思惟再思惟!慢慢越思越精妙,精義入微的話,自然能夠在這種特殊的証語上有所體認。慢慢一點一滴,慢慢思惟久了,自然就會有豁然而貫通的時候。這個豁然貫通,只是說:「原來如此而已!」像是洞中坐禪的出家人般,洞中上面的石頭掉下來,的一聲出家人就開悟了。有人以石頭打桃花樹,「碰」的一聲,出家人也開悟了!真箇是無情物也能說法,塵說剎說一切說,語默動靜皆說法,有情(生公)說法,無情(石頭)尚點頭。無情說法有情何不領悟!奇哉,怪哉!
很多這種特殊境界,並不是需要某某大師,某某祖師來給我們提示、或是點化才能開悟的。就如同辟支佛,他自己也能悟世間之無常,而得十二因緣法的悟境。菩薩身也是一樣,在禪宗裡面有所謂的「未悟之前,如喪考妣」,所謂如喪考妣是說,在未開悟之前,積極想要開悟,所以對世間的一切法了無生趣,都不會去關心。不會去起任何一思一念,所謂的念玆在玆,顛沛必於是,造次必於是。在任何的順境也是如此觀,逆境也是如此觀。念念都在觀真如法界心。註:「如喪考妣」|對世間的五欲追逐、富貴名利,了無滋味,如喪至親,悲慟孺慕。徹底掀翻一切荒唐惡習,專修聖道,誓必成道度脫父母,以報罔極之恩於萬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