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心要{卷1-3}
顯密心要
{卷1-3}
尊貴的 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普見實相眼念佛.反聞自性耳念佛
恆嗅法香鼻念佛.常餐一味舌念佛
妙觸親證身念佛.總持勝義意念佛
佛觀不斷相念佛.惟心彌陀性念佛
佛念雙泯定念佛.依正莊嚴圓念佛
「普見實相眼念佛」。我們依念佛法門、淨土法門作這樣的解說,是進一步了解到什麼是實相念佛。「普見實相」,就是說我們的心眼能見到諸法實相,也就是一真法界,也就是諸法不生不滅的本體,這個叫做「眼念佛」。佛性就是實相,見到實相就等於在念佛一樣。
「反聞自性耳念佛」。反聞自性,就等於耳根內在念佛一樣,因為清淨耳根始終不離佛性;六根始終都不離佛性,所以六根都在念佛;六根放光動地。
「恆嗅法香鼻念佛」。因為我們真正的鼻,反嗅自性,叫做法味具足;而這種法味是清淨無為的法味,就是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脫香、解脫知見香,五分法身香的嗅,而若能嗅到這種法香、解脫香、正知見香,那你就是真正的鼻子在念佛,因為鼻子不離佛性,所以鼻念佛;眼不離佛性,所以眼念佛;六根不離佛性,所以六根都在念佛。
「常餐一味舌念佛」。因為我們天天都是法味具足,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;能夠入於這個「一味」,這個「一味」就是「一味三昧」、這個「一味」就是「平等一味」;沒有第二法可得,就是一切法都是如是如是、平等平等、無我無我。一切法都是實際理地所現,沒有一法離此佛性之外。都是萬器皆一金、器器皆是金,沒有一器可以離開金,離金也沒有一器可得;佛性就是金,都是金所現的,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現的。所以能夠這樣的話,就是真正的舌念佛,就是餐真正的法味,如來解脫之味,如來法見之味,像嚐香積飯一樣,一嚐到香積飯你就會進到彼岸,你就能夠上升實際理地,成就一真法界的佛子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一根即結,六根皆結。這個佛性就像一條手巾,整個手巾就是佛性,現在把佛性打成六個結,前面的結不是後面的結,後面的結不是前面的結。一結不是二結,二結不是三結,三結不是四結,四結不是五結,五結不是六結,內不是外,外不是內,就是是非紛爭喔,一個佛性就分成好幾個功能,各各不相入、不相攝、不相圓通,就互相隔閡,這就是結。
其實我們的佛性是沒有隔閡的,就像這一條手巾,第一個結也不離手巾,第二結也不離手巾,第三結、第四結、第五結、第六結,乃至無量結都不離手巾,都不離一巾。所以只要你能認得這一巾的時候,就樣樣皆不離佛,皆不離巾。眼也不離佛,耳也不離佛,鼻、舌、身、意都不離佛、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都不離佛,乃至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也不離佛,因為佛性是遍滿一切法、遍滿內外一切處、遍滿六根、遍滿六塵、遍滿六識、遍滿十二處、十八界,無一處不是佛性。所以這叫做物物皆是如來心、法法皆是本際,等於說一切現前的諸法無不是佛性所現,無不是惟識所現。
格魯派皈依境
能如此了解的話,就會知道大海興波浪,波波皆是水;不管是大浪、小浪,種種千變萬化的浪,浪浪皆是海水,而且都是鹹味,全部都是鹹味,沒有一個不是鹹味,連一小滴都是鹹味。整個大海都是一樣的鹹味,滄海一滴都是跟整個大海一樣,都是鹹味。這個鹹味就像佛性一樣,無處不是佛性。那麼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一切物、一切相都是海浪,我們在自性大海中萬物、萬相都是叫做海浪,而由海浪中就可以見到佛性;所以由這裡能見到佛性、由這個筆也能見到佛性,由這個電風扇也能見到佛性,上上下下、四四方方、無量處、無量相,都能夠見到佛性。就像海中千波萬浪都是佛性,是真正的大海濤、大海潮音;法法都是佛音,都是佛的自在聲。
這樣的比喻能懂得的話,就知道站也不離佛性、起也不離佛性;桌子也不離佛性、椅子也不離佛性;動也不離佛性、靜也不離佛性;伸也不離佛性、屈也不離佛性;打出聲也不離佛性、安靜也不離佛性;一切動作都不離佛性;行也不離佛性,住也不離佛性,坐也不離佛性,臥也不離佛性;乃至語默動靜也不離佛性、運水搬材也不離佛性、乃至山河大地也不離佛性。
根根百草頭上皆是祖師意呀!從前唐朝有一位 龐蘊 居士,他說:「難難難,拾擔芝麻樹上攤。」龐婦說:「易易易,百草頭上祖師意。」其女靈照聽到爹娘的話,不禁大笑說:「你們兩位老人家,怎麼說這些話來了?」龐說:「那妳怎麼說?」其女說:「也不難,也不易,饑來吃飯睏來睡。」就是說,佛法本來就是也不難,也不易,你開悟了以後就很容易,就處處都是喔!整個生活情趣處處都在彰顯如來法,放下也是、提起也是、什麼都是;但不了解的話就瞎猜,東猜西猜都不對,像囫圇吞棗一樣,都不離意識的揣度、不離心的思想、不離分別的意度,去揣度是什麼樣喔?是什麼樣都是屬於意識的分別心。
「妙觸親證身念佛」。我們的觸,其實也是六塵對六識和六根相互之間的感受。我們本來的觸性也是一樣周遍全身的,我們能觸的自性也是充滿全身;所以這個觸性非一非多,假如說觸性只有一的話,那觸左邊就不知道右邊,而觸前面就不知道後面,有著觸的觸感;可見得我們的觸性,觸一次有一次的感覺,觸多次有多次的感覺,所以這個觸性不是一體也不是多體,叫非一非多,充滿全身。其實我們全身的四大之相或是六大之相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)本來都是周遍法界的,所以我們能觸的佛性都是周遍法界、無所不在的。所以風的展現讓我們感覺到涼,或是天氣讓我們感覺到四時寒暑,或是整個世間的一切法都是離不了佛性的,種種的感觸都離不了佛性。要離世間的一切相,就能見到真正妙觸的本體。妙觸的本體是能觸的本體,能觸就是佛性,所觸的一切法當然也不離佛性;為什麼,因為能所都不離佛性,因為能所根塵都不離佛性。所以這個觸就像華嚴經裡面有名的波斯慝女,波斯慝女這位女生全身都是法,你跟他握手馬上就證得三昧;她給你按頭頂,馬上證得佛頂三昧;她給你按胸部,你就能得佛心等持三昧;你按她背後,就得離一切相三昧;你接觸到她的手與足,就能得証福慧雙足的三昧力,反正她的全身都是法;甚至你抱她觸她,都能證得般若三昧,這個就很類似密宗裏面無上密的五密續的最高法門,所以這個女生整個變成法門之體了, 這是屬於觸三昧。
「總持勝義意念佛」。我們的心能夠總持一切殊勝的了義法,而這種了義法可以理解的話,這就是第六意識已經可以入殊勝的法門了。而這分別是分別義理的分別,而不是受取捨之念的分別,有取有捨、有執著念頭所生的分別是屬於世間的分別,而世間的分別就落入分別意識的境界,有是有非、有對有錯的對待相,所以離不了生死。而佛法的分別是愈分別愈微細,才能夠愈見本體的道理;這個是屬於靜慮的境界,靜靜的思考,靜靜的思慮;靜慮就是「禪」,「禪」就是思惟不思議的法門,思量非思量境的法門,分別非分別的法門,這個是一個愈分別愈微細,微細到分別相都不可得,連分別、所分別都不可得的時候,這才是真正的妙觀察智顯現,所以這個是意念佛的本體。
「佛觀不斷相念佛」。假如我們作十六觀,像觀無量壽經的種種解說:依正莊嚴、香光莊嚴、七寶樹莊嚴、樓閣莊嚴,種種的八功德水莊嚴、六時雨花莊嚴,無量十萬億諸天的最莊嚴相,集中到極樂世界,這種莊嚴相我們能夠理解的時候,就是相相皆如來、法法皆如來,無處不展現祂的本體。所以依正一切法,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、都是不可思議的本體、都是不可思議的實際理地所展現的。能這樣了解的話叫做「相念佛」。
「惟心彌陀性念佛」。就是說一切法無非都是佛性所顯的,都是阿彌陀佛的自性所顯的,而阿彌陀佛也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自性菩提心所顯的,為什麼呢?因為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所以佛跟我們的眾生心是一體無二的;能夠這樣子了解的話,就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法性身,而祂福慧莊嚴的光明自性身就是圓滿報身佛,而祂在十方世界無量億劫所化的身,去度無量念佛的眾生,這就是千百億化身佛。這是佛跟眾生都是由一心所顯、惟心所顯、都是惟一個菩提心所顯,能這樣去了解的話,就是惟心念佛的性念佛,就是佛性本體在念佛。其實所謂的念佛,就是還歸自性叫做念佛。
能夠念念不異本體叫做念佛。一切思念的當體、就是寂靜的當體、就是無我的當體、就是湛然常住的當體、就是清淨如如的當體;所以叫做念,其實沒有能念、沒有所念、沒有念者,即使在念的當中也沒有念相,知然而念,實無念者,要這樣去體會。不是念外別求無念之法,要即念而無念、即法而無法、即相而無相,不是法外見性,相外見理,不是事外見理實, 而是要即事見理、即法見心、即物明本性。
八十四大成就祖師
要這樣子在一法當中見如來心,見自己的自性菩提心;這就是「依正」要融為一體,「依」就是無情界,「正」就是有情界,有情界跟無情界是一體不二,所以叫做有情無情同圓種智。為什麼?因為有情的色身相、蘊處界相,跟無情物的一切山河大地、翠竹黃花,他們都是不離佛性而有的,不離佛性而顯的。因為佛性具足在一切處,等於說這些山河大地、身心百態的一切萬匯之物都是佛性所現,都是不離虛空所現。虛空像佛性一樣,無所不在、無所不具的。
所以三界一切法都是佛的同體所現。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「三世一切佛,共通一體性」,三世一切佛都是同一個法性所顯的,但是各別隨祂的本願在各個方位、各個方所、各個淨土,成就佛道各立一方。雖然方位、形相、光明、或者威德有其遠近之別、大圓滿,或小圓滿,諸佛的佛光雖然說有照無量劫、有照幾千萬、有照十億,有照百里等等…,但是皆等持在八項成佛之道的境界裡面,而且平等無二的;佛性是平等無二,但是在平等無二中百劫修相好,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之道,乃至十大劫莊嚴淨土,境界各有不同、佛佛各有不同。例如:阿彌陀佛是光明第一、攝度眾生也是第一、莊嚴淨土也是第一、祂的願力超過其他一切佛所發的願,而祂的方便利生之德也是超乎一般的佛;所以歷代的祖師都非常推崇祂,釋迦牟尼佛也是非常推崇祂,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也是讚嘆阿彌陀佛,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馬上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一般凡夫是信不及的,但是我們無量劫來墮落生死,現在雖然念阿彌陀佛好像不覺得有什麼績效或顯然的感應,其實無形中消你罪障、成就智慧、成就善根。
所以幾乎我在這個法門,除了談心法與禪宗可以相契及,又與密法可以相契及,又與淨土宗的法義相契,所以禪淨密都是我們所需要去長養的。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就是律的根本、戒的根本,假如一個佛子對於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不具足,就不可以稱為佛子了!既然是佛子就要好的事情都要盡量去做,壞的事情盡量自己不做,也勸人不做,這樣將來才能福慧莊嚴。
「佛念雙泯定念佛」。當你念佛的心,能念所念都不可得的時候,能念的眾生相、所念的佛本尊相都不可得的時候,這就是真正的金剛定在念佛,無相定在念佛。
「依正莊嚴圓念佛」。這個時候依報跟正報,整個顯現在自性中莊嚴,變成自性淨土、自性佛土,也是阿彌陀佛的整個莊嚴淨土;而事與相、事與理都能圓融,事事無礙,這樣才能稱為圓通念佛。否則你就認為只有持名念佛、稱名念佛、觀想念佛、或般若念佛,認為自己所修的才是,其他的都不是,這就是眾生的執著處、分別處、不圓融處;但事實上,在末法時期還是稱名念佛是最可行、最簡要的,因為觀想念佛就不容易了,何況實相念佛。但假如你是上品根器的人,那你就能夠稱名念佛、持名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心念佛還有般若念佛、還有實相念佛、還有事理無礙念佛、還有事事無礙念佛,將整個法界觀念佛, 你這樣念佛就無處不念佛了,處處皆是佛。
而且這個佛是永遠不會離開你的,念佛如佛在,你不念佛,佛也與你常在一起,本來祂就不離開你的。因為佛性是沒有一刻、沒有一時會離開眾生的,就像虛空,東西南北都不會離開你,東邊也有虛空、西邊也有虛空、上方也有虛空、下方也有虛空、乃至你到海外去也有虛空、你到非洲也有虛空、你到地獄道也有虛空、畜牲道也有虛空,這個虛空它不會離你而去的。
整個阿彌陀佛的佛性法藏三昧, 寂光三昧, 是不會離開眾生一步的,只是我們忘記了祂,我們迷失了祂,就像失掉衣珠一樣,其實衣珠還在裡面。就像金剛力士在跟人相戰時,額頭上的髮冠都有一顆摩尼珠,因為兩方相抵,大力士對大力士,冠中的摩尼珠都鬥到掉入額頭的髮冠裡面,結果結束了以後,大家拼命找,但怎麼向外找也找不到,原來是在裡面啊!所以說,雖然我們現在迷失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,尚未見到自己的佛性而開悟,但實際上我們的佛性是依然常在的,就好像大力士的摩尼珠還是在他的身上,不曾失掉。所以有朝一日我們把它拿出來,也不叫做得,本來無失,現在也非得;無有所失,亦無所得故。
阿底峽祖師
所以學佛要知道,佛性本具足,所以念佛也是念自性之佛,讓祂永遠跟你顯現,不會迷失,這個就是念佛。而這個佛性是不生不滅,所以我們念佛能得不生不滅的無量壽;因為佛性是具足般若空慧,智慧之光,所以就是無量光佛;因為佛性是二六時中沒有間斷的,行住坐臥也沒有間斷,六根門頭也沒有間斷,依正一切處都沒有間斷,有情無情都是同圓種智沒有間斷,能這樣的話就是不思議念佛,也叫做無間斷光佛,也是不思議光佛;普現一切處都是阿彌陀佛的法性本體,所以叫做普現色身光佛;而無量的世間莊嚴樓閣都不離佛性所現,所以叫做雲樓光明佛,這是在光中能示現無量的樓閣相、無量雲樓、無量的法界一切微妙相、一切曼陀羅都能現前。
所以學佛法能夠這樣的話,就真正契入阿彌陀佛本身的密意,能理解的話就超出生死之外了。
{待續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