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般 若(上)
﹝唐卡—文殊菩薩﹞
般 若(上)
上師開示錄
一般來說,般若就是明燈,修行可說和開車一樣,兩邊的燈就是般若。般若為慧燈,智慧之燈,照明的燈,能破無明暗夜,能夠增加智慧力量、斷漏的力量。
學佛在顯教方面,初期學習阿那含經,是講究因果,不昧因果,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。以簡要來說,學佛有兩大議題,一為俗諦,一為真諦。俗諦就是緣生諸法。無量的緣生,表示十法界裡面有無量的眾生相。因為有無量的心地思維,這種思維各有不一樣的業,造成各個不一樣的果。所以心地的這些問題,一個是屬於妄心方面,一個是真心方面。妄心方面就造成六道輪迴,種種惑業苦都是由妄心所顯現的。而真心是能夠以空義斷漏證真,三業當中的真常不熄滅的話,於輪迴就能夠超然自在。有這個定力,就能脫粘解縛,不受業力的侵襲,不受業力的牽絆,所以它能夠得大自在。
所謂真諦,本來也不離一切法,一切法不了一切法的本義,不了一切法的根本,不了一切法的心門,那麼一切法就變為有為法,亦即是世間的無常生滅法。所以要於一切法當中了知法沒有自性,法沒有根本,本來一切法都是緣生性空沒有自相,沒有他相,沒有共相,沒有自然相,也沒有因緣相。雖說眾緣和合而生,而各個緣起皆不可得,所以諸相皆空,四相皆不生。知道這樣就知道了這個空義,了解諸法空義以後,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。因為虛妄不實在,所以就不隨著相轉,不隨法轉,「心能轉法華,不為法華轉」,意思是心能轉境,不為境轉。這麼一來,你在任何一切現前的當下,就能夠還歸自己,還歸本面,還歸不動的本體。所以學佛就是貴在於識得性、認識本心。
這「心」好像是渺茫很難捉摸的樣子,好像是迷離撲朔,不容易抓,沒有任何的標的,因為它是無相法界的幻象,也是離一切相的本面。所以它不像世俗一樣有相、可以刻舟求劍、不是有定法可造作的。假如是有定法可以造作,眾生很容易就成佛。因為它是屬於無著的法界,無著就是無生法界。於任何一切處,一切時,你假如是對任何的法,做實在的執著,把它認為確實如此,或認為確實不如此。反正一下了定義,任何確定或否定就錯誤,不能下任何的定義。因為一切法無定相可得,法無定法可塑。所以你假如一概定它,把法標籤化,就縮小了它的無盡功能。所謂:「聖人不黨,君子不器」,誠有深意在啊!
有心格物物成礙‧無心契物物圓融 (無心簡擇境常空)
無能法,無所法,法法皆總持心法,否則這個法不但不能變,而且變成頑固不化,或者是不容新興緣起,不能生生無盡,這法變成呆呆板板的法。然而念念無常的世間相,是如幻如化,而且變換持續不已的。
事實上世間的因果如夢影般幻現,不可執為實有。我們要知道這一切法的緣生,沒有自性,因為沒有自性,所以才能有種種的緣生。假如有自性,就是刻刻板板的,永遠不動不變。而這種不動不變,不是屬於佛法中的不動不遷。佛法的不動,叫做那伽大定、楞嚴大定。這個定是屬於生滅中不生滅,於無常中得真常,於變中得不變,於緣起中得性空,而不是超出緣起之外別求性空,就是這樣。是真俗不二的一切法,証得實相涅槃的本意,不是說離世間相別求佛法。假如「離世覓菩提,恰如覓兔角」,這個意思就是因為世間法有無量緣起,你當下知道世間法是空,是了不可得,是緣起本虛妄、不實在,那麼當下就能於世間法契入出世間法,這個叫做即妄明真,即妄成真。
妄的當體,就是真如的當體。為甚麼?因為妄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就是空、沒有自性就本來不生、本來不滅,如幻如化。既是如幻化,其生也非生,其滅也非滅,其著也非著,如水月鏡影了不可得,所以叫做無所從來亦無所去。以這種了解,就能夠於生死的當下契入涅槃,所以叫做生死涅槃不二。於煩惱中契入菩提,菩提是覺義。因為覺知諸法無自性,那麼所謂的無自性就樂不是樂,苦不是苦,那非苦非樂的這個無記,也非無記,三受皆不可得,皆性空。依性空,所以它可以達平等性智,得平等性智以後,知道一切法等持不二,通入不二法門。這個時候,如此也是,如彼也是,此是者彼是,彼是者此亦是,所謂見一事,萬事畢一樣。知道了般若的廣義空,則一切空,有就一切有,中則一切中,一切法即空即有即中,三諦一如。非一非三,而一而三,圓融自在般若本義,就是如此不可思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