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法門(上)
顯密法門(上)
請問上師:何謂心要?與顯密法門有何同異,其義指若何?
答:不論是因乘或者果乘,都不離開「心地」,也就是不離我們的「本面」,要修悟自心、明心見性,當然就必須在心地上下功夫。
有關「托嘎」和「且卻」,簡單的說,「托嘎」就好像是能以「智慧」放光,來顯現他的修為,證量就是透過所謂的「觀想力」與「放光力」。而所謂「且卻」,則是體認本然的境界,不假造作,也不用說要刻意的去觀、去修。只是迴觀自性本然之體,讓「本然」的「自性」之體顯現。
這「本然」的「自性」之體,也就是「自性菩提心」,「且卻」大體上便是如此。然而「托嘎」與「且卻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,「且卻」修的好的話,「托嘎」自然也會修的圓滿。但是「且卻」比較屬於體認「本面」的境界,也就是體認我們的「本來面目」、自性的「本地風光」,也即本尊的「自性菩提心」,也可以說是「勝義菩提心」的本體。
而「托嘎」則是由「勝義菩提心」的本體,再加上「觀想」。譬如,觀想「以大入小,以小入大」,乃至各種「大用」境界的拓展,以及種種勝義的脈氣明點法界無量「三昧」光聚的顯現。這種是比較屬於「後得智」,或者是「道種智」的開發,同時攝入圓滿次第的修法,這也是「一切種智」的「根本智」的開發。
我們也可以說「且卻」等於是金剛佛母的智慧本體,那麼「托嘎」則是比較著重於「方便妙用」,或者是「方便大用」的抒發。一個是「方便」,一個是「智慧」。「方便」屬於「妙有玄門」,「智慧」則是「真空之門」,大體上是如此。雖然分為兩類,其實二者本來是一體的,因為「體用不二」!所以「方便」與「智慧」,本來是互融互入、一體不二的。
無上密乘就是金剛乘,也稱為「金剛果乘」,在果乘來說,是直接如上師瓶瀉一樣,馬上就俱足智慧力量,或者俱足證量這種整體性的緣起。不過大體上而言,果乘也是從本來俱足的方面來體認,也即從根本上來體認,因為根本能攝一切枝末,發揮圓通自在的極致。
而在「般若因乘」來說,則是因為它需要作種種文字的宣說、文字的嚮導、文字的詮述,使令聽聞者能慢慢有「文字觀」、「實相觀」等,也就是由文字來入般若,再由般若入實相。如此一來,就好像比較有「次第性」,這是屬於「因乘」的修法。因事入理不生死,因理顯事不泥洹。
「果乘」則是直接由本體來抒發證量,抒發修法的三昧力。在金剛法界中,「因」「果」本來是一體無二的,因為因不離果,果不離因。不論是因乘或者果乘,都不離開「心地」,也就是不離我們的「本面」,要修悟自心、明心見性,當然就必須在心地上下功夫。
於平常時可以多去閱讀大法幢心要,或祖師大德們的開悟心偈。大法幢心要,其實也可以說是且卻心要,也可以說是金剛果乘的心要,也可以說是般若因乘的心要,也可說是開悟心性的口訣,也可說是圓攝顯密的心要,三藏十二部的精華。
所以我們平時有時間的話,要多去深思惟,從字裡行間去體悟心性。因為內容都很簡要,所以從頭看到尾,也不耗費太多的時間。看了以後就會有所領悟,而且每一次看完心要,都會有不同的領悟。每一次的領悟,都不會完全一樣,直到我們完全能夠契入心法,完全能夠體認時,那時候看起來更有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