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覺心要{14}
圓覺心要
{14}
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
當處生兮當處滅.三界輪迴本寂滅
若於諸行見非行.乃能煩惱見菩提
「當處生兮當處滅」,就是說一切法當處出生,當處就不可得,這是前念生,後念還沒生,後念一生,前念就滅,也就是一種輾轉而生的現象。佛法,就是生的當處,還沒滅的當處,也就是正緣起的當處就滅,就不可得,要這樣去體會,生即滅、滅即生,所以佛才說,我從生都是在涅槃,從一出生就是入涅槃,不是說在最後的雙林才涅槃,這個是佛說一切法的當處,當處出生當處滅盡,滅盡的時候就是涅槃,出生的時候是緣起的妙有。妙有即是真空,真空即是妙有,所以真空就是解脫道,妙有即是般若道。妙有為什麼是般若道?因為妙有所展現的就是般若空義中的妙有義,而且是妙有即是空故,所以妙有也是般若,真空也是般若,中道也是般若,假如有三諦,一如皆是般若,故無不是。光是一個空義才是叫做般若,或者是著於有義是般若,或者著於一個中道,把它一體分成三等份,不是這樣。舉一即俱足其他的二諦,那等於就是因地中就是三諦一如,三諦一體,這叫做般若,所以般若者即空、即有、即中,所以不管一切法,當體即是空,亦名為假義,亦名為中道,這是真空般若的本體。佛法在生處即是滅處,就是真諦跟俗諦是不二的,真俗不二,是空有不二,要能這樣理解,就知道止觀是雙運,寂照是雙運,戒與行是雙運的,都是無二的。
「三界輪迴本寂滅」,所以在三界的輪迴界,六道輪迴,或者是法界的依正,一切法在輪迴的當處,輪迴代表一個無常,在無常的當處就是真常,為什麼?因為無常的當體本空,六道的輪迴的當體也就夢如幻,不實在,當體本空,所以輪迴即是解脫,或者輪迴即是涅槃,叫做輪涅不二,不著於輪迴也不著於涅槃,不住有為,也不著於無為,佛法的微妙處就在這裡。所以輪迴之當體就本來寂滅,所以眾生本來是佛,輪迴代表眾生,眾生本來是佛就是等於眾生都有佛性,都有不生不滅性,都俱足如來的智慧德相,都與諸佛同一體性,只是眾生都在夢中,沒有醒過來,所以只認得夢中的境界,只認得夢中的生死境界,而沒有了解醒後的明眼境界,無生境界。佛菩薩都是明眼人,如祖聖眾,開悟的時候也能如此理解。
「若於諸行見非行.乃能煩惱見菩提」,假如能夠在一切行,行就是代表像十二緣生,比如說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老病死。假如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(六入)觸滅,觸滅則(受)愛滅,愛滅才(取)有滅,有滅則生老病死一切苦惱滅,這個是一切行,一切諸行就是一切的生生滅滅之相,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之相。其實諸佛菩薩也不離行,一切聖人也不離行,為什麼?為度眾生而行,為利益有情而行,發無量諸願,化度無量眾生而行,普化無量眾生而行,莊嚴無量佛土而行。一樣所行,但是諸佛於心中了達,行不可得,於莊嚴中了達無有莊嚴相可得,於度眾生當中實無眾生可度,這都是因為行中之本寂滅,行中之本性空,行中之真空法界是不相離的,即不離無漏而修種種法,所以種種法皆無漏,種種法皆無聲,種種法沒有輪迴相、沒有生滅相,所以才真正能度輪迴,真正能夠了生死。若於諸行見非行,你能夠在一切的行止當中,知道了無行相可得,於行住坐臥當中知道,如來者無行住坐臥相,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了無行住坐臥相,了無眾行相,了無度眾生相,了無修正相,了無發菩提心相,了無修正一切法相,種種法中之道,實無法可得,於種種行,知道一切行相也是了不可得,這時才是入於如來微妙不可思議之行,因為這都是學無漏莊嚴自性的時候,俱足金剛慧。所以在金剛經初品裡面,如來入城,托缽、乞食,回來敷座而坐,這個整個行止的境界,就是突顯金剛自性不離一切妙有,不離一切行門,不離一切法門,不離一切的眾生門,眾生的緣起門,當體就是金剛自性。就是明明有行住坐臥相,敷座而坐,這都是行住坐臥相,經裡面說如來者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又說如行、如住、如臥,這就不能夠會取如來的本體。知道如來本身無有行住坐臥相,若行、若住、若坐、若臥皆不可得,才能夠知道如來者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的本義。所以於行中了達實無所行,於解中也了無所解,於知中了無所知,於肯定中無有肯定相可得,於不執不著中,沒有不執不著的相可得,就是於非法中不做非法故,於法中肯定也不做肯定會,於非法或否定中,也不做否定會,因為於法能離法,於相能離相,於種種作業離種種作業相,於種種心中,了無諸心可得,於種種思量,了無思量可得,於偈中無有偈相可得,於文章中無有文章相,於語言無有語言相,於經典無有經典相,入一切法而無一切法可得,亦無所入,這個入與非入皆不可得。要如是會,而實無會者;要如是了,而實無了者,這時才能差不多幾乎可以跟如來的自性相會。其實你本來就是在佛性中,自己迷糊了而已,自己不認得自己,真正的主人翁天天跟你在一起睡,天天跟你在一起來,天天跟你一起在工作,天天跟你一起學佛,天天跟你一起聽法,你卻認不得它,不曉得這個主人翁是誰,在何處,找也找不到。為什麼找不到?因為它不屬東、不屬南、不屬北、不屬四方上下一切處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邊。所以你找,遍找不到它,你不找的時候,偏偏一切處都是你的主人翁,但是你要找的話,一指認你是不是主人翁,早就不是主人翁,你不是,你是我的自性菩提因,它早就不是了,為什麼這樣一指認就不見了呢?其實不是一指認它就不見,而是你自己迷糊了。一指認的時候,你就是入夢,做夢,所以明明在,就看不到它在;明明是,就被你自己的這個無明所迷糊了;明明是,就認為不是,就變成不是,因為它也不說我是,也不說我不是。假如說我是,早就不是;假如說我不是,也不是,因為它沒有是與非之相可得,因為有是有非都是相對立的法,它是絕待的境界。你一說它是嗎,問它是嗎,它假如跟你說我是,那就是魔;跟你說我不是,那當然也是凡夫。所以你要它給你肯定,這是肯定不得,你要它否認,也否認不得,因為在這裡超越是非之相,無有肯定與否定之相,無有是與非是之相,無有法或非法之相,不著法,不著非法,不著於境,一切不著,不著也不著,這個時候它才顯現,顯境實無現者,這樣去慢慢一步一步契入主題,契入本面。當契入本面的時候,看來看去,主人翁不知道在哪裡,像你拔芭蕉莖,整個芭蕉樹幹,一片一片拔,香蕉樹在哪裡,拔到最後沒有香蕉樹,都是皮構成的。拔到最後沒有芭蕉莖,芭蕉莖本不可得,但是就在一切處都是。如果你拔成一片一片就都不是,所以看到主人翁在哪裡的時候,本來處處都是,但是你如果認為地、水、火、風,是在地,也不是在地,主人翁也不在地,也不在水,也不在火道,也不在風道,也不在色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,也不是色受想行識,主人翁不是頭,也不是眼睛,非眼耳鼻舌身意,也非色聲香味觸法,也不是第六識,不是十二入,也不是十八界,不是離此身外別有他,也不是即此身中有他,非內、非外、非中邊、非一切處。那麼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說有就不見了,你說非有,當然也不了解它在哪裡,所以不要於是處有所是,不要於肯定中做肯定解。經裡面常說,不於如是處而有彼如是,這句話要知道法無自性,已經是純粹的、清淨的本體,你偏偏再去加鹽、加醋、加名號,加種種的肯定不肯定,加種種的法、非法,加種種的百八名相,一直加,都失掉本面目,一失掉本面目就不是本體,失掉本體的清淨法界。其實是你迷糊自己搞毀。無明的障礙一大堆,都是夢,夢裡家再多,其實醒來也從來沒有家,夢裡面再怎麼樣的畫葫蘆,一直畫,畫到已經失掉本面目,醒來還是實無所畫,一點也沒有污染到本體,知道嗎?所以凡夫認為骯髒,無明、糊塗把你的本性都模糊掉了,其實也是假的。一清醒的時候,你本來沒有去把它障蔽到,也沒有去把它潑到墨,也沒有去煩惱把它這個感染到,把它干擾到,任何輪迴相也沒有輪迴實法可得。佛性也不會受苦,佛性也不會解脫,為什麼?因為本來沒有繫縛它的人,還要說個解脫什麼,因為本來沒有人能關得住它,你還要讓它出牢籠不成,用不著去開這個心獄,心中的地獄,都用不著開,它本來就遍一切處,無所不在,如虛空,人不能夠障蔽虛空,你再障蔽也是自己,都是無常的虛幻之雲而已,風一吹不見了,虛空還是宛然遍一切處,無所不在的。所以你了解這一點的時候,世間的種種認為,種種主張,種種的解說,都不是它本來應有的,都是我們後天去迷糊,去把它打上去的,這都是失掉本面目。所以要還其本面的時候,你不要名相,不要安立它,不要對立的種種解說去安立它,不要百八名相去解釋它,乃至九十六種的邪見去認定它,不必。還其本面就好!還其本來就好!是極簡單,偏偏極困難,是因為在夢中的時候,千劫萬劫都難分難了,一旦醒了,本來沒在床上,也無是無非,一切障礙的千劫萬難,本來就不劫而自劫,本不可得。所以要了解如夢之觀最重要,華嚴經也是,最初方便就是如夢觀最重要,然後才能知道假有觀,假有觀直到妙有觀,妙有觀直到實相觀,實相觀直到遍滿觀,遍滿觀直到互入觀,互入觀變成三際觀,三際一如又能夠內外通遍觀,再來就是大小互入觀,一具無量觀,無量入一觀,境會相融觀,聖凡普具觀,這是互攝互入自在無礙,大圓通觀,所以學佛一步一步進去。若於諸行見非行,乃能煩惱見菩提,在這個時候就能夠知道,煩惱的當處,當處生當處滅,所以煩惱的當處實不可得,煩惱的當處豈不就是菩提的當處嗎?緣生的煩惱,當體無自性,如夢幻不可得,所以現在以清醒的立場一看,煩惱的夢影本不可得,當體就是清淨無染的本體,真空的本體,是菩提的本體,這樣去理解。
{圓覺心要14 完結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