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心要{1}
般若心要
{1}
力空金剛上師開示
得佛法分普契真
行解相應任運中
性德圓滿周沙界
寂而常照不違仁
此偈「得佛法分普契真」,就等於能得如來真實法,得如來實相法,得如來清淨法,得如來本淨法能夠契入真如。
「行解相應任運中」,既得如來的法分,等於以經俱足了般若的智慧,能夠契入本來面目,這個時候,正要從性起修,從修在性,性修不二。要能夠行解相應,所理解的自性菩提心,跟所行的如實法門,都要能夠即行即解,即解即行。「解」則空也,「行」則妙有義,空有不二,是行解相應,也是智慧與方便不二,才叫行解相應。行解相應要用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要任運於一切法中。什麼叫任運?「任」則隨其本來,隨其本來的面目叫「任」。任其本面,不於法外別用心,要於法中來修法,所謂法中修法,就是於自性中修法,也是於般若中修法,一切所修的法都不能離般若之外,等於說一切的行為,一切的修作,一切的觀想,一切的三昧,都不能離般若而有,都不能離般若而別生心念。
起念即空,入空即為覺者,得覺慧者乃為妙行,所以行中必具智慧。而智慧中必能真行,真行必有真解,真解必有真行。假如離般若之外,所行就是外道,假如離了真行,就不叫般若,因為般若它不是頑空而已,不是偏空而已,它是具妙有之空,具妙行之空,具萬德之空。所以,空裡面必具山河五智,所以行必有妙解,妙解必能真行,這個行解相應,本來如是,不加功用也非造作。所以行解非先非後,而先而後,認為行在先也錯,認為解在先也錯,認為行在後也錯,認為解在後也錯,就是行體解覺,覺體則行仁,這叫行解相應。
「性德圓滿周沙界」,修佛法要知道自性菩提心所俱足的性德,本來是圓滿周遍法界,圓滿周遍十方,所以塵沙界一切處,都是我們的性德所包羅,所涵蓋。性德既是萬物的應相中,它涵蓄的本體也叫做緣生性空之體,所以性德無量。因為心無量故,性德有邊、無邊皆入無量化,皆得性德當中,所以叫「圓滿」。「圓滿」就是超乎善惡之外,超乎六道的界限,超乎十法界依正的界限,這叫「大圓滿」。
「寂而常照不違仁」,「寂」就是寂滅的本體,它並不是枯寂,無有一切的妙應,它是寂而能照,照而能寂,所以寂中必具光明之照,而照中必具真空之寂。這也是止觀不二,或者是寂照不二,或者是三昧耶,當中俱足空有二義,本來圓融一體。在一體當中就俱足妙有於真空,妙有為常照,真空為寂滅,寂滅中不是完然的空,所以寂滅中俱足萬法,俱足萬德。由萬德當中,因為無有自性,所以沒有具者,無有能具,無有所具,無有具德之相。這個德,叫做大德不德,大道非道,道無所道。大德不德就是你俱足如是的性德,沒有自相可說,也沒有非性可說,所以這種德不落於有為,所以大德不德,於大德不著我故,不著我所故,不著法故,不著法我故,如是不德為妙德。
假如這個德是屬於我,有我相,有人相,有眾生相,有壽者相,那必落入無常,既入無常就有生滅,既有生滅就有時間性,就不是涅槃常住的清淨法界,也不能夠永遠如是,皆入於金剛不壞三昧之體。所以寂而常照,寂就是如,如如,常照就是來,寂而常照就是如如而來,如來、如去,去來之相謂之照,若沒有來去之相,就叫做寂。所以寂者無所住也,照者生其心也,能無所住而生其心叫做「寂而常照」。
「不違仁」,守善曰不違仁,而學法其實就是一切時中皆要不違仁。這個「仁」,就是心也,就是一切時中不離菩提心的意思。這個仁是像儒家的仁恕之心,忠恕之義,也等於說是中心之諦,不能離中心之諦,不偏不倚,常住於法界之中,常住於兩間。兩間就是不著有不著無,兩者之間,間就是中央的中道勝義諦,叫做允執厥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