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珍本俱(上)
家珍本俱(上)
無明本明安可盡‧惑業常空奚用淨
澈見心地無能繫‧太虛無染任幻影
家珍本來是人人俱足的,只是很多人還沒有「頓脫漆桶」,所以要自己慢慢地去體悟,時常去淨慮、淨思惟。久而久之,自然有一天就會頓脫漆桶,無明的情況自然能打破。
佛性到底是什麼呢?說佛性,非佛性,是名佛性。你可以說,這紙是佛性,那個杯子也是佛性。但是你也可以說,這紙也不是佛性,那杯子也不是佛性。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啊!不屬有為、不屬無為。
從影認鏡影即鏡‧從鏡寫影鏡猶影
影動鏡寂故非一‧鏡影同融故非異
非一非異性不遷‧即一即異隨緣起
無垢佛性悉如是‧遍普法界生不生
但是,你若說是這個或那個,那這些都是會生會滅的,有生有滅的,都是無常的事物。譬如一張紙,一燒完就了無蹤跡了。或者是這個杯子,一摔就破掉了。說這紙與杯子非佛性,是因為無常,因緣所生,轉眼就不見了。
但是說它不離佛性,是因為它也不離佛的當體,一切緣起的當下,便是性空,緣起的當體是性空,以性空來表達佛性,以緣起來代表物,代表一切無常之物。然而一切無常物中有真常,這是因為它當體就是性空,沒有自性!
所以當我們拿一個紙盒來看時,它沒有紙盒的相,只有紙而已。再觀紙,也沒有紙的相,只有一些纖維與其他材質的混合而已。在這裡面實無紙盒相、纖維相、材質相,無一切諸相。沒有因的相,也沒有果的相,這是我們觀一切「緣起性空」的關係。既然沒有盒子的相生,就沒有盒子的相可滅,盒子相本不生本不滅,所以說「無常中有真常」,無常中都是真常。
是故「無常」與「真常」是「一而不二」。為什麼說一而不二呢?就是表示「出世法」不離「世間法」,如來法不離世間一切法。這是因為「俗諦」當中,就有「真諦」的存在。「俗諦」與「真諦」,不可說「一」,也不可說「異」。說「一」就犯到前面所說的,一個是無常的,一個是真常,一個永遠不會壞,一個是會壞的,這二種情形你怎可說它是「一」?
但是,你也不可說「異」,不可說它不同。因為一切法緣起當中,本來就不離佛性,若是有離佛性的話,那佛性豈不有偏頗、有缺陷、有不遍滿、有不大圓滿?因為佛性既然周滿法界無所不在,那麼它能離此之外嗎?當然它不能離此之外!
就如同虛空般,無量法界都是虛空,虛空在這裡也有,在那裡也有,到處都有虛空的存在,佛性也等同此義。若將一切物,一切俗諦、一切無常等,認為這些當體沒有真常,也就是說將無常與真常,或者是將法界及一切物境打成兩橛,誤認為真諦不能融俗諦,俗諦不能融真諦,這就不對了。
看作「一」也不對,看作「異」也不對,所以說「非一非異」。其實,這只是要我們從般若智慧上,去「觀」!去觀想!當你觀想久了,你自然就能體悟,一切法本自不一,也本自不異。也就是不「立一」也不「立異」,那就是「非一非異」。
這個「非一非異」在知見上,就把它立為是「空」,「掃」一「掃」異,即不立「一」,也不立「異」。「掃一掃異」就離「二邊」,離「一邊」離「異邊」,這麼一來便是「中道」,中道就是「勝義空」。現在我們在「邊」當中,「一」即是「異」,「異」不離「一」,「一」不離「異」,即「一」是「異」,即「異」是「一」,所以「非一非異」。
然而當「非一非異」時,我們把他立一個「空」可以嗎?不可以立空!為什麼?因為「邊相」不可得,因為「非一非異」,所以就沒有「邊」,沒有「邊相」,就沒有「中道勝義相」,那叫作「非邊非中」,離「邊」相離「中」相,「中相」不可得,「邊相」不可得,那這是什麼呢?這時候,如果回答也不對,不答也不對,答一半也不對!你說也罷,不說也罷!其實這只是要讓我們「絕」對待之相。當體讓你絕這種語言上的思議分別。
這也就是,當體不要讓你再去「安立」它!不要在這當中,再去給它安立一個「實相」,也不要再安立一個「真常」或者「佛性」,這當下就是法界的本體,無須再絲毫造作了!
赤裸裸如金剛焰不可融
亮堂堂似宇宙光不可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