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於如是處,而有彼如是(上)
﹝唐卡--佛母曼達拉娃Mandalava﹞
不於如是處,而有彼如是(上)
上師開示錄
請問上師:所謂要開悟,是不是在一切法中,生出妙有時,能夠如如不動。能夠修到如如不動,是不是就接近開悟了?
答:其實開悟,就是開顯本來面目,顯現我們本具的佛性,開顯本來現成就具足的一切。真如佛法,真藏的佛法,個個具足。你們現前的佛性,也是跟著你們,左右四方、上下四方,處處都是。
所以開悟只是顯現本來面目而已,顯現本來有的智慧德相而已。所以,不從外來,不從修德,非增非減,湛然常滿,遍普法界,無處不在,這個佛性只是把它開顯而已,還見自性而已。而不是說我給你的,祖師給你的,或是佛給你的,而是你自發自顯。發菩提心,就是顯現自性,顯現本來面目,顯現本來真藏,顯現一真法界。這些都是本來具足的佛性,不生不滅的本體,個個都具足;蠶動含靈也具足,乃至有情無情都具足。
為什麼無情也具足?因為無情也包含在法界當中,包含在佛性當中,所以他們也藉這個無盡藏的法界,來顯現各個物體。而各個物體當中,物物就能夠顯太極,物物皆顯本性,物物皆顯本來面目。所以說有情無情,同圓種智。
所以開悟,也不是說生妙有,也不是說歸真空,因為本有的佛性非空非有。為什麼非空?它不是斷滅啊!遍普一切處啊!到處都有啊!所以非空。但是它不屬於生滅之有,不屬於緣起之有。緣起就有生有滅,它不是生滅,不是生滅相,非屬於世間的緣起相,生滅相,塵流相,所以非生非滅。也等於說,非有非無。
在這種非有非無當中,假如再執著佛性是非有非無,又著於雙非外道,雙非外道叫做減損外道。佛性非增非損,所以也不是雙非,也不是雙亦,也不是說亦有亦無。本來亦有亦無也對,但是一執著亦有亦無又錯。
亦有亦無本來對,為什麼亦有亦無「對」呢?你說佛性是有,對啊!妙有遍普法界無所不在啊!無量法界都是具足,所以說亦有。亦無,好像世間人說無形無相,因為以肉眼觀,不能觀心眼所不及,心思所不及,非屬生滅之法。但是周遍法界,非內非外非中,所以一相不立,一法不立,所以叫做亦滅。亦有亦滅或亦有亦無也對,非有非無也對。這個原因,就是有開悟的時候,你不執著的時候,說有也對,說無也對;說亦有亦無也對,說非有非無也對。但是沒有開悟的時候,心有執著的時候,說有就執著有,說無就執著無,說空執著空,說假執著假,說中執著中。所以一有所執著,執著雙非也不對,執著雙亦也不對,雙亦就是增益外道,也叫做雙亦外道。
所以要絕百非、離四句,就是說要透過初觀、重觀、牢觀。初觀就等於說執著常見,斷見,執著有無,能夠破了有無的執著以後,就破初觀了。但是還有重觀。重觀就是執著中道,邊既不立,中亦不可立。邊已經去了,再立一個中,就等於是烏龜走路的時候,把他自己留在沙土的痕跡掃掉了,但是還有個掃的痕跡存在。
等於說,我不要執著常見,就入於空見。一執著空,還有一個空在,所以連空也要空才行。不要像靈龜一樣,掃掉自己粗的痕跡,但掃的跡象還在,到後來人家會隨著掃的痕跡,還是捉到牠,還是落生死。所以我們執著粗的有相,盲目的常見,以後還是落入空見、偏空。這就是執著靈龜掃跡,所以也應該一併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