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念 不 生(下)
一 念 不 生(下)
心是如鏡照影,照一切影,我們這個心鏡是空明自在,遍滿法界,能夠隨一切相轉而自性不轉,能隨一切相生而自性不生,能隨一切相現而自性不顯,這個是真正的佛性的明鏡。
假如只是壓抑讓心不對境起心,不對任何相起心,又壓抑一切境讓它不生,又壓抑自己的念頭讓它不生,這個都是偏空外道,就是有造作的行為。
所謂的造作,就是見法為實有,就有取有捨。為什麼有取有捨?就是捨一切煩惱相取菩提相,捨一切動念相而取不生念相,這叫做有取有捨。
佛法是不取不捨,非欣非厭的。這一點知道以後,那最後一偈:「臥輪有伎倆,能滅百思想,對境心不生,菩提日日長」。菩提非日日長,這個是屬於有為法,有第次相,有念念增長相,有生就有滅,有增就有減。有增減相,有生滅相,有取捨相,這個宛然都是世間的修法,不是屬於佛智慧的修法,而且菩提非屬有相,那裡有它的長相-菩提本非樹。所以要了解這一點,你看六祖大師他怎麼對答?他說:
惠能沒伎倆‧不斷百思想,
對境心數起‧菩提怎麼長?
「惠能沒伎倆」就表示說我無法可得。無能修,無所修,無修相,了不可得,所以我沒有伎倆相。「不斷百思想」,為什麼不斷百種的思想,因為各種思想的當體都是空,沒有自性。既然一切思想都是空,都無自性,還要斷個什麼?假如有思想的實法可得才要去斷,但是這一一的念頭實在沒有實法可得,所以根本就不用斷,有取才要捨,我無取就無捨。
不斷百思想,假如要斷百思想的話,我們就變成冥然的頑石,變成和山、枯木一樣,都沒有所謂的靈長,沒有活活潑潑的圓覺力,變成冥頑不化的無情物一樣。
而我們事實上是像佛,祂觀眾生相來度化,觀眾生的根器來度化,觀眾生的三昧力來度化,觀眾生的善根力來度化,觀無始劫來眾生的種種業力來度化,於十八不共法力,善知眾生的一切相來度化。祂不是不明辨是非的,佛不是冥頑不化,無知無覺的,不是一成不變的。祂能隨順眾生的相而變種種的法來度化眾生,對症下藥,對應根器說種種法。所以佛法那裡是沒有思想。
佛法不是沒有思想,正確的八正道思想、三十七道品思想,有根、五力的思想,有百八莊嚴的佛法,有無量的百法明門,有可以說世間的無量諸法,佛都以最精進心來學習,而且一一都是求證行果。
所以它不是沒有思想,思想可以說最莊嚴、最寶貴、最高尚、最廣博、最明亮,周遍法界,正遍智海,無所不知的,無所不亮,無所不淨。所以那裡說沒有思想呢?實有正思維力,正知見力,正精進力,它是具足正遍智力、妙觀察智,反之有平等性智、成所作智、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,還有根本智、一切道種智,什麼智都有。
智慧,為什麼有智慧?就有好的思想,好的主張。所以說佛不是說一切都要怎麼樣,該怎樣就怎樣,不該做的你反而背道而馳,這叫殺人劍,不是活人劍。俱足一切無量功德,而功德不可得;俱足無量善法,而不著於善法;俱足無量的莊嚴,而莊嚴相非莊嚴是名莊嚴。這是六祖-「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」。「對境心數起」,對一切境,心數數而起,就是說心隨境起,心隨一切法起,為什麼這樣?好像是與佛法不相應,其實是心如海中之水,或海中之濕性,它會不會起波浪?會的。海一定會起波浪,會隨波而轉,就不會有千差萬別之相,不然它就不叫海,不叫水。
我們的佛性也是一樣,隨萬法而顯現一切相,但是它的自性有不隨相而染污的自性清淨力在裡面,就像海中的鹽性,海中水的濕性,隨一切波,但不著於波相,不著於種種相。它能常住於濕性,常住於水性,常住於一相,而能隨萬相轉。所以說不斷百思想,有對境心數起,數數而顯。「菩提怎麼長」,真正的菩提是妙覺的意思,是本心、真心的覺體。
這個菩提心,它是沒有生滅相、沒有增減相,湛然遍滿,無有一毫增益,亦無有一毫減損,如虛空一樣。增益它不得,破除它不得,你要把虛空掏空,再掏它還是虛空;要把虛空填滿,再填也是虛空,填也不增,掏空也不空,不增不減。自性也是一樣,所以真正的菩提是沒有增長相,當然也沒有減損相,所以不是屬於減損外道的雙非,也不是屬於增益外道的雙亦。
了解這個偈,這種偈語在一般人了解六祖大師的壇經,很少特別去把它這個經義介紹出來,原因是因為大家有很多的誤解,誤解說好像臥輪禪師的禪比較高,一看臥輪有伎倆,豈不高?能斷百思想,豈不高?對境心不起,豈不高?菩提日日長,豈不高?所以大家會覺得臥輪了不起。其實真正在考驗的時候,臥輪禪師受國王的邀請,故意應用世間的法來讓他的心緒起動怒,後來真的就墮落惡道去,所以要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