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密法門(下)
顯密法門(下)
在心要裡頭,大體上涉及禪門、大中道法、了義法、祖師的心要、密法…等等,都融歸一爐而攝入於偈頌當中。偈頌的目的,是要把精華的部份,蒐集到四句偈中,以便好讀好記,不用花費長時間去讀三藏十二部經。方便行者能夠溫故知新,並能於簡潔的幾句偈中,體悟自性菩提心。
其實「偈頌」在佛經中本來就有,在佛經中我們常看到,佛以「長行」說法後,會很慈悲地,另外再以「短頌」,重新以精要的句子,來闡釋義理,耳提面命一番。由於心要中並沒有很深澀的語句,文字也比較簡要明白,所以一看便能很容易契入三昧,很容易與心相應。
所以有時候與其摘葉尋枝的,去遍讀三藏十二部經,而不知握要,倒不如得其根本,就能獲得整體性的契入。如此一來豈不是更省時省事,又能獲得大利益!當然若於閱讀「心要」之餘,能有閒暇去閱讀藏經,二者相互輝映,通達其義,當然更好。
「心要」以簡扼精要的偈語來呈現,一者是方便學法者之悟心,再者希望大家在學法之餘,能夠攝繁歸簡,能夠將言簡意賅的法,在很簡單的句子中,就能把它圓滿詮述,也就是不拖泥帶水,不假造作而能直指心性,如此就可以了!
當然,在「心要」中,以義理法要為先,明心見性為要,所以自然不同於一般詩詞,對於文法章句、平仄押韻等等較不講究。因而在偈語的句子中,難免有字句、用詞重複之處。然而這個「心法」,本來就是一個始終不離「心」的問題,每一句都沒有離心,就如同八萬四千法藏,也不離心。釋迦牟尼說四十九年的法,也是不離心!
既然是「心要」,所寫、所說當然都與「心」有關係,都不離「心」。這對於不了解的人,當然會有所誤解,就如金剛經中,經文中不斷提及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前面也有說、中間也說、後面也說,一直不斷的重複相同的字眼,很多人因而不解,搞不清楚。
其實佛厲害就在這一點,佛並沒有用很多不同的字,就能把金剛妙心、般若空性,在金剛經說的很圓滿、明白!這正是佛不可思議的地方,我們一般的凡夫就做不到。
當然,以佛法而言,佛法本身就是很平常淡然的,沒有什麼好驚天動地,或者是索隱形怪的地方,佛法本來就是平易無奇的,叫作「平致其心」,法也是一樣,叫作「平致其要」,這是要令眾生在學法上有受益處,因為平常心就是道!
假如於「心法」上刻意作文章,舞文弄墨,故作深奧狀的詮述、或者閃爍其詞、把心要的法義弄模糊了,而只是為了文章上的辭句優美,圖的只是個好看的樣子,那便失卻了心要的本意,經云:「若菩薩不離文字,無文字相,非無文字,能如是修,不見修相,是即名為修文字者,而能得於般若真性,是為般若波羅蜜多。」
所以我們應該要擁有心要真正的精神。這精神就是我們真正能顯發自性菩提心,這精神就是能顯發眾生的真正佛性。這才是心要最重要的地方,至於其他的都是屬次要的問題,無須特別在意。
成佛妙心皆一體‧金剛自性無二趣
混賦流形川匯海‧雜容萬類放光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