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順眾生
﹝唐卡--彌勒菩薩﹞
隨順眾生
上師開示錄
請問上師:有時候和家人的觀念或者做事方式不合,就會很想去講,但一講好像又落入了我執,是不是要學普賢行願品裏所說的:「隨順眾生,令眾生歡喜,就是令諸佛菩薩歡喜」。我們要如何站在客觀的立場,又不會太過於我執,來讓對方接受我們的好意?
答:總要為著饒益眾生,有時難免要恆順眾生。恆順眾生,並非是同流合污,只是合光同塵而已。一般勸人,也只是再三而止,如果說不通,也不要強說,只能說不得人,不得時機,該說的說,不該說的就不要太勉強說,要知道簡潔扼要。古云:諍諫再三則足矣。
佛尚且對喜歡聽法的佛子說,對喜歡聽法的佛子,也視法的需要不為多說。如遇到善根的,甚至起疑心,或他不大相信…,所以你非得時得地得人,否則說了一大堆不關痛癢的話,又不能對症下葯,豈不糟蹋佛法。萬一起謗法心、起厭惡心,這當然是不理想的,但先跟他有同類感,讓對方覺得我們是站在同一方位,然後再來導航、領航,讓他知道那個方向比較正確,這都需要一段時間去歷練,不能說馬上就要扳回來。有如烤竹子,要讓它彎曲,要慢慢烤,慢慢施壓,不能一下子就要它彎,這樣會折斷。眾生也是一樣,都有他的傲氣、我執的心。我執的心重,常常剛愎自用,往往我們好意說的事,他明明知道你說的對,他反而要背道而馳,所以有些也不用太執著。
如孔子所說:「無固、無必、無意」。「無固」不要太執著一定要如此;「無必」也沒有一定說必要怎樣。往往世間諸法是不定的,法法本無定法,心裡先不要去擬一個案子,說一定有如此。往往眾生,都是隨因隨緣,時時刻刻在變,不能刻舟求劍,定態心要隨時轉移。如秤子要秤重的,秤錘就要放遠一點,秤輕的,就拉近一點,隨時保持平衡點,執兩用中,三諦一心,以彼此的情況去折衷,選擇最好的方位。
學佛也不能憑自己所聽所學,一下子就要去征服別人、說服人家。畢竟我們還不是佛菩薩,不知眾生根器,也不善說因緣,講因果果報,也不了達。所以說起來,只是依著佛的聖言量來說而已,並不能像佛菩薩,遇到特殊的事情,可以講出前因後果,讓大家一聽就能非常信服。這也是學法學道不深,不能廣渡眾生的緣故。在沒辦法的情況下,只好根據「物有本末,事有始終」,對我們有宿生因緣的先渡,願意聽信的,當然可以一視同仁,讓他們能夠聽到法音,得到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