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 上 密 乘 (下)
無 上 密 乘 (下)
一般來說,我們行者修持時,會漏失明點,有些認為像是修持不如法,或者自己常起妄念,犯了誓句等,往往就會失明點。失明點有時候會從汗出去,或者從頂上漏失,或者從下面漏失。漏明點往往是多病之源,產生很多病苦疾病,甚至於中風。
所以不要漏失明點,要避免漏失明點,則必須時常常觀「明點空」,「明點」與「空」觀不二,所以叫作「明空不二」,在修法的時候,所產生的種種喜樂裡面,有「上四喜」、「下四喜」、「無生喜」等等。
在修法當中所顯現出來,這些「喜」的境界,要與「空」融成一體,否則的話,這些「喜」便會變成「無常之喜」。無常就是偶爾有這種境界,境界馬上就消失掉。假如「喜」與「空」相應的時候,因為空是無量,時間也無量,空間也無量,那麼這個「樂」相與「喜」相,就會變成無量,時時都能入這種喜樂境界,不會喪失掉。
而且要將這種喜樂境界,要觀想供養給上師三寶,供養十方諸佛,表示說我身之所在,心之所在,即為十方諸佛本尊之所在。我的心與諸佛本尊的心,是同感同受,感同身受一樣,所以我的喜,就是本尊之喜,我的樂就是本尊之樂,這也是一種「密供」,一種對諸佛本尊的「祕密供養」。
所以我們在修持密宗的修法當中,要體驗這種無我境界,所謂「無我境界」,就是將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密都供養給上師三寶。其實上師的本身,就是我的本身,就是自己的法性本身。所以你供養上師,其實也是供養自己的法性身,兩者無二無別。
這個供養的意思,就是我們修法的當中觀想做供養,譬如修的是「金剛薩埵法」,便觀想供養金剛薩埵,或者觀想大樂金剛、時輪金剛…,反正,你修什麼便觀想什麼即可,乃至觀想供養十方諸佛,供養十方諸佛的時候,那種「覺受」就是說,沒有這個色身存在的覺受,只有一種「喜樂」與「大空」相應的極樂的「三昧樂受」。
這也等於就把這種境界,分享給十方三世諸佛,如此這種功德就愈大,而且這種樂受也愈能夠長久不滅,歷久不滅。不像是世間上的快樂,剎那即過,一溜煙就沒有了。是故修法的這種三昧之樂、法喜之樂是不可思議的。
當然囉,一般我們初學,是不可能一下子,就能這麼相應,所以說啊,有修的時候就有感應,沒有修的時候,就好像感應沒有了,所以是隨著自己修法的因緣。當修到最後時,這佛母身遍滿法界,整個法界都是佛母身,所以此時不管你在那個地方,東西南北,無量法界,天界地獄,到處都是佛母身,處處不離佛母身,處處不離道母,處處不離佛性。
此時,觀想自己的法性身也是遍滿法界一樣,成就普現色身如來一樣,跟佛母身也是一體無二。佛母身代表「真空義」遍滿法界,佛父身代表「妙有義」也是遍滿法界,妙有不離真空,所以為妙有。真空不離妙有,所以真空為智慧之有。
此時就是「空有不二」,到處都是空有不二,沒有「間斷相」的空有不二,過去如此,現在如此,未來也如此,因為三際一如,都是如此!這個十方法界,到處都是如此,都是不離佛母身。就好比我們都將「金剛杵」與「金剛鈴」放在一起,假如是分開來放,就表示不如法,所以就放在一起。當然,這也是一種表「義」,表示「不二法門」!
再來就是,既然佛性與法身都不二的時候,就沒有二相可得,因為佛性跟我們融成一體的時候,就沒有二相的差別,沒有「二元的差別」,也沒有「一元的統合性」,所以「非一非異」,沒有「一異」之相。沒有「一異之相」的這個時候,就像道家說的「大渾沌」一樣,但我們佛法不說「渾沌」,而只以「無盡解脫喜樂法界」或者是「獅子遊戲大樂三昧境界」來形容。
總之,修行首先要「觀念持正」,對於「般若智慧空義」,要能時時薰習,還要從「因乘」的力量,導入「果乘」的力量,將「本尊」及已成就者之身,入於未成就之身。如此我們這未成就之身,便能契入果海,契入成就之身,這叫作「因賅果海」、「果澈因源」,相互融成一體。一但融成一體,就沒有因乘差別,也沒有果乘差別,變成因果相了不可得,而非無因果。
所以這種修法,始終都不離金剛胎藏界,不離真常法界的明體,不離這大明之體。所以修法上,若能有如此的考量,並能作如此的了達,那麼修起來,就不會像世間法一樣,墮入生死門,往往也就比較不會說,想要「以毒攻毒」,反而卻被「毒」給毒死了!
五毒自性無自性‧六道生死非生死
輪涅諸法不自法,一切行中不曾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