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照三昧(上)
觀照三昧(上)
先以次第加行來說,當然就是顯教的這些無常無我的道理要先懂,然後才能夠依著無自性空的本意,不隨法轉,不隨相轉,乃至不隨心緣轉,才能夠訓練成一個三昧的正定力量。其實學三昧本來任何所立的境界,都可以是實相法界的本體。假如是目睹實相,不隨法轉,不隨相轉,當體得具足三昧正定力量。但是因為習氣的渲染很重,所以一時之間無法脫黏解縛,往往會循著惑業的習氣,無明的煩惱,多少都循諸法轉,循諸相轉,循一切習氣轉。這樣背道而行,驢年悟去!
那學佛法就是要「不遠而復」。有時候心先向外馳求,向外去取妄境,這個時候就馬上要拉回來。馬上拉回來,其實呀!在這個過程都是一種世修的表現。世修不離體,假如以理體的空義來說,本無去來相,所以也沒有收相,也沒有放相,無去無來,本來就是安住於本體。不加收攝,也不加放捨,所以離一切相只是放歸本體,本無別法。但眾生無始劫來,循境去尋伺的妄念非常地熾盛,一時間無法清靜放下直契本源。所以就要依著三昧的繩索把它繫住,或求一心不亂的佛號,或求三昧的陀羅尼力,或求觀想一佛、一法的專注力,或者是觀曼陀羅、觀咒縵。以這樣的「制心於一處,無事不辦」的力量,牽制著我們的妄念,久了就與之俱化,妄念就歸於真心,其實,實無歸向可得,妄相本空故。
祖語:「慧能沒技倆(不假造作),不斷百思想(無念不真),對境心數起(隨緣自在),菩提怎麼長(心無增減)」。
水月無心任定動‧湖舟帶月逐幻影
眾生佛性隨緣起‧妙依輕重定秤星
三昧,並不是祇能安住不動的樣子。三昧其實是活活潑潑的,隨諸法轉而不轉,隨之相遷而不遷,這是正定,那伽大定,在動中正定。就像流水一樣,叫做流水定。安住於濕性不變,任它千變萬化都無所謂。六祖禪師禪靜的功夫,都是不刻意去斷百思想,為什麼不斷百思想?因為一切思想的本體也無所謂的惡;也無所謂的善;也無所謂的真;也無所謂的妄。因念體本空,念性無住,念性無我。
既然念性無我、無住、本空,那它有什麼好去取捨的?非屬好,所以用不著取;非屬惡,用不著捨,不欣不厭,等持安制,這是在三摩波提裡面學佛法,要一心普應萬法,而於萬法當中,能夠安制於本心空義的當體。換句話說,這個定中不礙緣起,緣起不礙於定。無盡三昧顯現都不離定中顯現,否則的話,這是沉空住寂,是取頑空或斷滅空的狀態。那是外道的偏空思想,一切都抹滅,連生滅之想都沒有,或似無情物,無有見聞覺知,執理廢事,著非法斷滅見,這種境界不是佛法的境界。
佛法的境界那是所謂的御白牯牛而自在無礙。御白牯坐在白牯牛上騎著走,向東向西,或南或北,四方上下都可以,騎著代表空與有,要一起雙運。有就是緣生,空就是駕御,空有不二,動靜自在,不變而隨緣,隨緣而不變。所以駕御一切法叫調御丈夫,能夠調心自在。所以心如馬,性如智慧的本尊,駕御著自己的心,能夠自在無二。凡夫因為無明煩惱,所以不了理性的本體,所以將悟做迷,聖人則將迷做悟,且無迷悟相可得。
我們學佛,假如你不知道般若空義的時候,就等於認賊做父。但是你一但開悟,那麼也可以認賊做父,為什麼?因為賊性本空,當體不離佛性。但是你假如是悟得空性的時候,賊也不可得,就是佛魔雙泯的境界。所謂胡來胡斬,漢來漢斬,一法不立,萬相不生,這個時候才突顯中道勝義的本體,也就是定慧等持自在的定力。所以學習定力首先要不著兩邊,中道順行。
兩邊代表有邊跟無邊,常見、斷見,反正世間的對待都是屬於兩邊。不住於兩邊,他就能夠任運自在到三昧般若海。當然裡面有很多的煩惱草,有些無明煩惱,或者是一切業障石子,頑固暗礁,或者是有貪慾的龍蛇,執著的葛藤,有時候都會影響到這三昧慈舟順利渡江入海。又心清就能夠俱足定力,智水就能宏大,因為不染,所以水也清澈無染,因為不著兩邊,所以不會受邊見干擾。因為沒有煩惱,所以沒有雜草的牽絆,更沒有頑固暗礁之石的阻力,所以心空能融萬法而到彼岸(娑婆若海)。
我們學法,其實都是在某一個定點裡面,就可以從一切法界起定。比如說:從我的眼睛入定,也可以從我的掌心出定;可以從我的男身入定,也可以從女身出定;從女身入定也可從一切菩薩身出定;從一切菩薩身入定也可從天龍身出定;由一塵入,由一切塵出;由五濁惡世入定,由無量清淨世界出定;由他方世界入定,由此方世界出定;由一相入定,由無量相出定;也可以即入即出、即出即入,無罣無礙。入出自在,廣狹無礙,念劫一時,不著於有為,不住於無為。
這是學習「定」,活活潑潑的微妙三昧法界。不像我們一樣硬要把念頭壓住,不思一切、不了一切、不知一切、不覺一切,這不是佛法。灰身滅智,何異無情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