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尊瑜伽
本尊瑜伽
請問上師:三門清淨,性德本具,要藉修功,方圓佛果嗎?
答:如果能與本尊三門一體,契歸本面,那麼一念就能入於無量念,一念就能總攝無量念,一心便能總持無量心,這一念遍虛空盡法界,而非大,入一微塵而非小。
修學密法,在基本上來說,要先完成「四加行」,「皈依發心」十萬遍,「大禮拜」十萬遍,「供曼達」十萬遍,誦金剛薩埵「百字明咒」也要十萬遍。這是修密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。然而,要做完「四加行」,必須要有一段的時日,並非三兩個月就能圓滿。
當然,這十萬遍的「四加行」雖然說是少不得,但是這種規定,也並不是成文的規定。因為個個眾生畢竟業緣不同,有些世俗的業緣較輕,當然修行的時間也較充足,絕大部份的人,世間的塵勞牽累較多,自然沒有暇滿的時間,無法真正去依此規定而修行。
因此,或許有人就會質疑,那大部分的人既然都無法做到,那這些人豈不是就解脫無望?無法成就佛道?那倒也未必!佛法的圓滿,就是能夠因應眾生,隨順不同的眾生,而廣開解脫法門,令眾生行方便法、得方便力。
這個「方便」,就是只要你於誦咒時,能與本尊相應,在相應的一剎那,就叫作「一落叉數」,這一落叉數也即是一個感應數,所以當「心」能與本尊「契合無間」,行者的身口意三門,能與本尊的三門融為一體。在這個時候,就等於十萬遍!
因為當此之時,本尊與我相融,互攝互入,心心相契,那早已超越了所謂的「數量相」。也就是「非一非多」的境界,沒有數量相的拘束。所以說,真正的感應,是以心印心,實無數量多寡之拘。也就是能夠以「一念入於無量」,「以無量入於一念」,那就是一念超百億,這當中的意思,表示說若能與本尊相應,則等同十萬遍,不一定要真正持滿十萬遍。
但是,一般而言,我們既然是有這樣規定,那就如同是出家人的早、晚兩堂課一樣,不可或缺。早課、晚課各有需要修誦的經咒,像是阿彌陀經、大悲咒、十小咒…等等。諸如這些早晚課種種的規定,就等同十萬遍的「四加行」一樣,都是歷代祖師們對於弟子屬下,在學法上的要求,或者用功上的要求,精進上的要求罷了。如此的規定,能讓他們免於放蕩,唐喪光陰,而作為一種修行上必備的功課,因為有這種常態性的課誦,自然能在修為上有所增益,道心也能恆毅堅固。
所以,若能依照規定來實修的話,當然是比較理想。但是,若是因為有種種不便,而無法作到所謂的「規定」,那也可以行方便法。當然,修行是對自己負責,無論如何都要以「契入心地」為要,如果無法實相修行,以心為宗,還歸本覺,那麼還是墮入生滅,那樣一來,縱使你修誦十萬遍、百萬遍乃至億萬遍,那終究是生滅念,依舊是無常,那是無法與本尊相應的。
如果能與本尊三門一體,契歸本面,那麼一念就能入於無量念,一念就能總攝無量念,一念便能總持無量念,這一念盡虛空遍法界。一念契入,則本尊的身即是我身,我身即是本尊身,本尊的口即是我口,我口即是本尊之口,本尊的意即是我的意,我意亦是本尊意,我持咒結印即是本尊持咒結印,本尊入我,我入本尊,心心相契,無二無別。
現在已經進入「末法時期」,要修持成就的確不容易,在「正法時期」,得道的人如恆河沙數之多,「像法時期」則修持的多,得道者較少,到了「末法時期」,悟道之人則是萬中難求一。是故,在「末法時期」能聽聞佛法,實在是不簡單!這需要有很大的善根,才能有機會聽聞到佛法,這等殊勝機緣彌足珍貴。
在學法上而言,本來佛法並沒有難易之相,所謂「平常心是道」,之所以有難易,主要是因為眾生的根器問題,根器好的話,那就是上根、利器,一聞佛法便能通達無礙,一聞佛法便能悟入其中妙意,頓悟自性!鈍根者,就好比是駑馬、劣馬,必須要鞭捶杖打才會跑。所謂「良馬見鞭影而行」,當這鞭影舞動,而尚未打下去之時,良馬就知道要趕快跑了。
所以,我們現在都只能稱的上是駑馬而已,因為無數的諸佛菩薩,千說萬說,塵說剎說,而我們都尚不能理解,更何況是不聽法者?像在「法華經」中提及,佛陀一開始要說法,就有五千退席者,這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善根福德,所以當佛現大威神力,宣說大法時,他們之中有些是貢高我慢者,或增上慢者,認為自己已經行了,已經得證了,不必再聽聞什麼法了!有些則是智慧不夠,有些則是因為自己的驕矜、傲慢,沒有謙卑低下心,對於佛法的敬信力不夠,未得謂得,未證言證,此等增上慢人因此退席。
在佛陀的時代都尚且如此,在末法時代的今日,可想而知,這種情形當然更多。君不見有些人,當有法師要說法時,業障重的,馬上家裡就有事,他就不得不回去。或者便是心裡起念頭說,我還有什麼事要做,要趕快回去完成。要不然就是想說,先去把什麼事做完再來聽法不遲,一去就懶得回頭了,諸如此類情形司空見慣。
業重福薄的眾生,一要聽法,便有種種的雜念妄想病難生起、無明煩惱便隨因緣顯現,使得自己無法聽經聞法。佛陀在世時,眾生也有此種業障。時至今日,這種業障更是隨著末法時期的來臨,而有加重的現象。
而且在末法時期,處處充斥著外道異端,旁門左道更是不可勝數。在佛法的正法時期中,就已經有九十六種外道,那麼到現在就更多了!我們所說的「外道」,並不是有罵人的意味,外道的意思,是指他們「心外取法」。「心外取法」表示說,不能得根本實義,而是向外馳求不務根本的虛妄之法,所以稱為外道。實則:心遍內外而無內外相,法絕自他而自他皆如如。
假如能向內取證,能夠得真正的實相法界,體悟真常妙心,這個時候他就不是異端,就不是外道!所以外道只是在某一個時期,由於他還沒有了解佛法,沒有了解真正的真實義,所以就稱為外道。
再者,這外道也有所謂的「外道中的外道」,也有「佛門中的外道」。佛教中的外道,是說我們還沒有開悟之前,都算是佛門中的外道,為什麼呢?那是因為我們還不能體悟妙明真心,那是因為我們尚未明心見性。所以我們都還在心外取法。因而我們現在都還算是三寶門中的外道。
然而,外道並不是沒有佛性,外道也有佛性。釋迦牟尼佛成佛後,所度化的十大弟子,絕大多數都是婆羅門教中,各據一方的外道頭目、領袖,他們一聞佛法便受釋迦牟尼佛所度,連同他們的修道眷屬,也一起皈依釋迦牟尼佛。所以,心空內外遍自在,了無彊界恣君裁,眾生本具無垢性。
我們學習佛法不可以貢高,不要因為學佛便輕慢外道,因為一切眾生在未聽聞佛法之前,都等同外道,因為自外於佛法,不了解自己的自性菩提心。明明家珍本俱,卻偏偏不了解,偏偏自己障礙自己學佛的因緣。
其實,一切眾生都在自己的佛性當中,一刻也不曾離開過,因為一切眾生,當體都是如來法界相的本體,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嘛!因而,只要眾生能反觀自性,能夠回觀自己如如不動的自性,那麼當下都能夠成為佛子,當下都如同法王子般。
所以,佛法本來就沒有界限,無邊無際!佛法如同大海,能廣納眾生,所以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當然外道也有佛性,天魔外道也有佛性,乃至蠢動含靈都有佛性!是故我們可以體會到,佛是最平等的。何以故等無等等故。
本具佛性自迷失‧向外馳求如瘋子
自外於道能反省‧依然富貴法王主